|
|
|
|
|
|
|
李苦禅 |
|
|
|
|
展览详细信息 |
|
|
|
|
|
开幕时间:2010-3-24 10:00:00 |
展览时间:2010-3-24 至 2010-4-14 |
展览地点: 北京 北京画院美术馆一、二层 |
主办单位: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李苦禅纪念馆、李苦禅艺术馆 |
展览备注: 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 |
|
|
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李苦禅纪念馆、李苦禅艺术馆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苦禅金石缘——李苦禅先生收藏金石碑铭拓本与题跋展”将于2010年3月24日至4月14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李苦禅先生一生极其重视搜集整理金石拓本,虽历经劫难,矢志不移,此次展出的金石碑铭拓本与题跋展品共八十件,在时间上跨越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明、清数个朝代,旨在让观者从这些珍本与李苦禅先生的题跋和论述中,体会金石之美,并强调金石学在当下传统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传统书画创作的现实意义。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中的又一重要展览,本次展览还将举办“苦禅金石缘”学术研讨会,通过探讨与交流的形式,推进展览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金石学肇始于汉,魏晋至唐逐渐演进,到两宋臻于极盛而中衰于元明,而到清代时又高潮复起,遂成显学,对中国传统书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清代的许多名家常常是篆刻家、金石家、书法家、画家等双重甚至多重身份集于一身。至清末民初,金石学的再一次兴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传统的人文环境,滋养了传统画坛,许多文人画家逐渐开始自觉地在书画作品中融入金石之美,他们从商周以降的钟鼎铜器的铭文款识拓片与碑铭、摩崖、佛窟石刻以及汉砖、汉画像石和秦玺、汉印的拓本中,汲取宝贵的传统元素,令文人写意画由此而为之一变,出现了一些具有“金石魂魄”的新书画家。吴昌硕与齐白石二位写意书画宗师,当属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佼佼者,他们既影响着时人,亦垂范于后人。
李苦禅先生在其所处的时代中,因受到当时人文环境的熏陶,和恩师齐白石的直接影响,深深有感于金石之美,数十年来对金石学和金石审美进行了锲而不舍的探索,极尽一生之力收集和研究金石拓片,从中汲取了丰厚的“金石美元素”,并化为自身艺术的灵魂。他认为金石美是人师法于自然而又超越于自然的一种审美追求。金石文字虽多历经风雨泐蚀,但历久弥新,内涵深刻隽永,习书画者若能常常摹写金石拓本细审其美,自可创造出具有金石韵味的书画作品。他曾在题跋中写道“后碑泐甚,不可辨……如常读之,加以体会,一似败壁陈纸,久审观之,山川峰峦,来龙去脉,幻变如真,陈于目前胸次矣!习此帖者何独不然?”(跋《高灵庙碑》)“古碑,尤其摩崖,年远日久而字画石痕岂无漏迹?真珊瑚枝、金刚画矣!且石经风雨蚀,宛然山水画,可宝也!”(跋《汉鄐君开道记》)另一方面,他从这些金石拓片之中探索研究中国书法发展的种种脉络痕迹,为中国文字与书法艺术的演化、史学论证正本清源。正如他在跋《鲁孔子庙之碑》中所写到的:“此碑微兼篆隶,亦字体变通之特出者。笔画灵活,构造自然,如天真小儿,行止无定。习此碑者宜与《曹子建碑》列为一门。”又如跋《龙门二十品》:“六朝人能造新字,是其优越处。盖字不新即乏艺术性。如狂草变化万端,风雷电掣,蛇龙幻化者是也。若下笔规正排比演算子,则八股文字及书生抄经矣!”从中可见苦禅先生对金石研究之功力与书画创作之态度。
在对金石文化研究沉寂多年的今天举办此次展览,不仅仅是为了回顾中国金石文化的历史,更是需要从中体会和了解苦禅先生这位艺术大师是如何不断提高自己的国学修养,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融入自身与创作中的,并以此作为借鉴对当下的传统书画教育和创作进行深刻反思。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