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详细信息 |
|
|
|
|
画语碎篇 时间:2010-7-28 15:23:40 点击次数:7135 |
躲在画室埋头苦干感到有点倦,到户外走走,亲近大自然。心旷神怡!发现平常注意不到独特之美,典型之美,从中体悟其真缔。
经常都说:出去写生,这很好。 “写生”,我没有只坐在那里画景,更不是在那里画地图,我喜欢使劲地吸纳那自然的新鲜空气,四周窥探,捕捉那动情的神韵,用心地做个“表现”。“表现”与“再现”是两码事,“再现”是“工夫”,“表现”靠“功夫”;“工夫”是“技术”,“功夫”是“艺术”,“工夫”靠苦练,“功夫”要文化修养。技术很重要,是基础。艺术来自天份,靠学习,要修炼。绘画用脑用手,写画要写心。绘画是技术的东西,我不想只在技术上做到熟练,将技术上到“技巧”的层面,所谓“生巧”。单靠技术是不够的,要取舍、要集中、要提炼、要浓缩、要升华,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真情,才更打动人。可以这样说:修养好就会笔墨好。“画人合一”的说法更显当代的深远意义!
经常看一些画,第一眼猛看有点“抢眼”、震撼,笔墨技术是熟练的,漂亮的,但细读里面说的是什么,画外说的是什么,没有真情和内涵,不耐看,始终感觉表面、苍白。我想内涵的东西不一定要罗列与作品无关的内容,只有内容,过后很快就被遗忘了。这样的所谓作品我不满意。我喜欢守住本土,画些自己熟悉的东西,在那里寻找典型的笔墨语言。如果我们都去本土之外的地方,太行山、黄山、西藏,或者是新疆等等,一窝风地走,我不反对,但那本土性、多元多样化又从那里来?
不管画写实、画名人画、搞现代水墨都好,或者更有勇气地在生活中挖掘更有创造性的表现形式,我认为只要能贴近生活,打动人心,都是好作品。我又发觉,在一段长时期到现在,有很多作品都在搞“符号”,大概表示强化笔墨语言,或者是张扬个性,提高品味吧?这样长期下去,结果是否还是刻意呢?我想切莫形成“主流”。我大概是“杞人忧天”了!
现代实验水墨,有着无限的可塑空间。能够切合生活,真是不容易。我认为只要作品建立在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去探索,将会前景无限!但是,我看了有些作品,里面只不过圈了个墨团,钩了几条线条,墨色、节奏是有的,但是其思想内涵是什么,鼓动了什么,激发了什么,教育了什么,是意象吗,还是抽象呢,或说是超现实呢?真不知让人往那里想好,而且还漫天要价,我想,这样的作品多少会有使后学者起误导之弊!我是否思想保守了?但我不会接受,我不会当艺术的俘虏者。
我追求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现实主义艺术本身已包涵着浪漫主义。因为它是一个漫长绘画艺术领域的根本。它能贴近大众,取得共鸣。
看了不少作品也好,自己画了不少的画也罢,细看,总觉还是有点似曾相识之感,没有自己的“真我”,原因是什么,值得深思!我认为,多看画多画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多读书,多研究画外的东西。我欣赏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有来自那大山那里的声音,没有加工装饰过,是原生态的“天籁”之音,是那么真实感人……深入生活,贴近大自然,把自己的肉长在自己熟悉心爱的本土里,发自自我的真情流露,这样,别人的图式就不会轻易重复在自己的画面上了。
我不会心急去切定自己是什么艺术“风格”,风格是岁月漫长地积累追求,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有大师前辈说过:画一两张好画不难,难在画一批好画。我加一句:更难在画一辈子好画!如果偶然画了一张好画,甚至拿了个入选或者什么奖,就想到自己是名家了,名片里面标明诸多职位衔头,我认为这不过是披了件漂亮的“外衣”。这不是风格的形成,也更不是名家。(请不要为此而对号入座)我不想当一个早熟“画家”。
作为一个真正的画家,本身亦要做到多元性多样化的。每画一张画,都不自觉地出现一些“手势惯”,或叫“习气”,画里内容单一,形式感不强,手法千编一律,程式化,只是“几板斧”,往往法大过意,束缚真正感情的发挥。看来技术很烂熟,我不会往所谓“炉火纯青”去想,我总觉得有点“生”还好,这个“生”虽觉有点“拙”,但里面有内涵的,能看得出是经常不成熟地走自己的路,不定型的变,这样不会僵化过早“结壳”。中国绘画是不断“创生”的。自我警惕,要将自己的艺术之路走得更远!
有不少艺术作品成为经典,跨了世纪后还使我脑海牢牢记忆着。大师们的精神和作品时刻在激励着艺术界的后人,而且家喻户晓。我与丰俗老师相识几十年,虽不是直接师生关系,只是在难得的机会相聚、交流、言谈,我发现他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是隔离着一道无形的墙去研究他的。他有一个使人深思的画室斋名:心远草堂!
两年前,我画了一幅农田题材的画,命题为“今冬明春”。我不自觉地吸取了一些西洋画里的光面结构与透视元素,画成后,还是有个别人说很好,有味。但我总觉不像中国画,缺少了笔墨抒写的东西,还要有待再琢磨研究的。但是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年复年地在那里创造开花结果,这点是来自我的真情流露,像不像中国画这个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不想见到在这片仅有的耕地上再建高楼大厦了!
艺术的个性,我认为不是刻意地张扬就有的,这倒不真实。“我”就“我”,“他”就是“他”。与生俱来的天份起决定的优势,后天勤奋弥补不可缺少。还有文化道德修养更为重要。我每天早上就开始画画,画前,我总喜欢把画室周围环境先做个搞卫生,调理整齐,后来画完的画也很自然地看得出有细腻的东西;在逛街时看见有人穿的衣服与自己的一模一样,心里的滋味总是不舒服,真有点想马上脱掉,去买一件别样与众不同且自己喜欢的。虽然用这样来比喻艺术的个性是牵强了,说句正道的,我认为应该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更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如果自己的短处都不知,那是可悲的。如果能做到将自己的长处与偏爱发挥到极至,素质自然提高,艺术个性自然会充分体现!
我不想背着沉重的包袱搞艺术创作,心情很激动,准备搞一件伟大的作品,其实这样已远离艺术本义了。当今时代,突飞猛进,长足发展,人们时刻都在创造、创新!绘画艺术人生,本身就是一个创作人生,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是否平静,我平静下来会有很多好的思路可行。
有人直面现实,有人贴近文脉,有人强调线条,有人以色代墨,有人重在构成,有人借鉴民间工艺,有人触动音乐的节奏、有人吸收敦煌壁画元素,有人吸收其他画种特点优势,有人改变工具材料等等……诸如此类,五花八门。探索精神令人佩服,如果探索创新是建立在认真严肃的态度,这是件大好事。中国书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三大国粹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历史与底蕴,本身就是世界性的。我认为认真地学习,继承传统,将传统的东西消化好,再创造一个前人未做到的东西,就会有无限的创新空间。
有句话说得好:在客观制约中去张扬主观抒写精神。我想“制约”就是备免乱搞,有法度的。有人说艺术可以“乱搞”,当然这里说的“乱搞”其实就是大胆张扬巳已,不择手段,出效果就好。但我不想画只有大笔横扫粗草逸笔的东西,狂放得来亦有思想内涵。那些稳重肃穆的楷书,也是很好的抒写性。我不想去画那些所谓“大刀阔斧”的,我只想还要好好读书、学习。我想有修养的往往轻松地“玩”一下,也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
好的思路是从生活中来的,绝不是凭空想象。我曾多次在冬季返回故乡老家,去那有个原生态的还未被开发的景区,名叫“狮腰飞瀑”。每次都披荆斩棘地挥一把汗,坐在那儿想,冬季飞瀑怎么没有水的,水怎么没有倾泻而下,那“雄壮”在哪里,真觉有点扫兴。但不要紧,我发现了悬崖美妙的痕迹,是岁月的流痕,是雄壮的见证。但为什么冬季的瀑布没水,现在的自然生态又是怎么样,令人深思!通常见到的作品都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不要紧,我有我的审美取向,“瀑痕”的意境切定了!这张画通过数千件作品的筛选,是上了全国重大展览“首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的,思想意境是好的,但深入得怎样,形式与内容统一得怎样,深思、反思,真是一个很好学习机会。艺术的追求没有高峰,从来没有“第一”,只有“唯一”,能不断上台阶,这就是好事!
只有笔墨没有生活,是苍白空洞的;只有生活没笔墨,是自然主义机械再现的照搬。生活与笔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主体”。这个“生活笔墨”是渗透着与张扬着每个艺术家对人生不同的体悟、思想观念与审美取向的绝对差异,这审美的差异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高度统一的体现。不管怎样不同与差异,这个“生活笔墨”是来自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延伸”。“延”是继承,“伸”是发展创造。中国是“线条”的故乡,“线条”是中国文化。
艺术提倡“陌生化”,我的理解就是强调艺术个性,令人感到新鲜,或者是新潮,避免与主流的东西太脸熟,但切莫怪,问题在于自己怎么去“陌生化”。每个形式,每个地域流派,每个思想观念都花尽深思去寻找“猎奇”,拉开反差,是否太累了?跟风、相互借鉴是共性的。创造一个熟悉的“陌生”,非似曾相识的,而是眼前一亮,有极强的思想、艺术穿透力,艺术的魅力打动了人心,这种“陌生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心底里,用心了就会自然释放!
当今,人们每个事业都不甘落后,都在自己的事业拼搏一翻,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发展、进步、祥和。失利了,或还未达到目的,我不会怨别人,也不要做借口,要的是好好自我反省,自我检讨,自己作品为啥落选,为啥拿不到奖,不要责怪评委同志们,评委是有眼光的,是有艺术共识的,评委是高度负责的。落选拿不到奖,没有神秘的东西,真正的“评委”是每位作者、画家的本人。现在不是过去,国人的整体素质提高了,观念更新了,功夫、修养真的到位,自己就会把自己的作品评上去的!其实,画画不是为了入选,拿奖去画的。拿奖了,并不说明自己第一,落选了,也不说明自己落后,此一时,彼一时,我只用心做好自己的事。
文 / 黎仁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