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详细信息 |
|
|
|
|
心灵之花 时间:2011-4-12 9:24:09 点击次数:7927 |
邵老丹青老更成,春兰秋菊信笔生。尤擅牡丹真妙造,写出中华大地春。--雷正民
泼墨挥毫意尤酣,名花纸上胜天然。洛阳富贵休夸耀,不及蜀中邵牡丹。--邓卫中
妙笔写花王,琳琅四壁香。--黄纯尧
不惜胭脂画牡丹,花似锦绣叶如山,时人只识颜色好,谁当繁荣建设者。--梁伯言
1993年邵先生携100余副牡丹绘图精品,在北京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在各地引起轰动。同年4月,北京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邵仲节牡丹画展》。画展上有一巨幅牡丹图,高1米,长30米,数百朵神态、颜色各异的牡丹花绽蕊怒放,争奇斗妍。这幅题为“神州姿色,华夏春韵”的牡丹长卷,是邵先生精心构思,倾力而成的扛鼎之作,为古今牡丹画中之最。观画者皆为之赞叹不已。中央电视台连续三次报道画展盛况,中央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首都新闻单位也纷纷发表评价。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将军主持了画展开幕式。国家领导人雷洁琼、王光英和柴泽民、葛志成、蒋明宽等领导及首都万余名观众参观了画展,真可谓国色天香动京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看了画展后称赞道:“邵先生的牡丹花展把首都的的春意染得更浓,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王光英副委员长更是兴奋,叫秘书用相机把画拍下来,待以后仔细欣赏。革命老人王定(谢觉哉夫人)看了画展,称赞道:“邵牡丹比真牡丹更漂亮、更精神、更有气势。”
记者:大家称您画的牡丹比真牡丹更漂亮、更有精神、更有气势。您是如何处理眼中、胸中与笔底牡丹的关系的?
邵仲节:大自然给了我无数可供描绘的对象,而我选择了牡丹为主攻方向。我喜欢牡丹雍容华贵的外貌,更喜欢他不畏严寒的气质。有人说在我的牡丹图里感受到有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的民族自豪感。站西牡丹的“国花”神韵。讴歌祖国的繁荣富强就是我想画牡丹的本意。王安石论画说“丹青难写是精神”,讲得很深刻。我早期学画的时,专心临摹牡丹千娇百媚自然风姿,以后坎坷的人生经历使我更倾注于表现牡丹不畏严寒总领群芳的精神气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泰民安,国家强盛,我深感唯有“国花”牡丹最能体现大国气度和时代风貌。
我在牡丹画创作中,特别注重实地观察和写生。我除了常去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和四川彭州几个牡丹之乡采风外,还在院子里亲手栽种几株,平时注意观察母的呢生长习性:牡丹是有生命的,在风晴雨露的气候变化中,花头的正、侧、杨、垂、藏的姿态各有不同:随着时间和时令的转移,花朵、枝叶的深、浅、干、润也有变化。我在创作中探索突破传统牡丹画的程式局限,在用色上,注意笔式的气脉连贯、疏密结合,以厚重的色彩、粗壮的枝干表现“国花”的豪放大气。在构图上,一改常用的折枝花的表现形式,舍凋疏而取饱满,常采用整幅宣纸甚至几丈幅大画安排牡丹的布局,叶丛不先勾草图,酝酿构思于胸中,寄心迹于娴熟笔墨之上,揽盛世于万紫千红之中,胸有成竹,一气呵成。我在整体画面的把握上,着力于在静态中追求动态的气势,以绚丽多彩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妙笔凝趣,法通古今。---廖静文
雅俗共赏,难能可贵。---马锋
记者:历代画牡丹者众多,你在技法上是如何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呢?
邵仲节:古往今来善画牡丹的高手很多,要超过前人并非易事。现代画家要在这一传统题材上和前人拉开距离,赋予它更新更博大的含意。以寓意的手法用牡丹来歌颂祖国的繁荣昌盛,这便是古人说的“笔墨当随时代”。与时俱进。像我这样抱着入世观的画家,既无顿失超俗的思想,又无野逸风雅的情趣,自然无缘于文人画哪种超凡境界。我不愿意把作画当做闲情逸致和玩弄笔墨的工具,而是想表现生动都牡丹欣欣向荣的气韵,因此我选择用小写意的画法,这样才能雅俗共赏,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接受和喜欢。中国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大自然是艺术取之不竭的生命源泉。我认为画牡丹,如果不熟知牡丹的习性特征,单纯描摹名作,没有自身的第一手真情实感,作品也是缺乏艺术感染力的。尤其是不要以所谓写意夸张为由,过于随心所欲,而失去牡丹的特征。当我面对呈现在眼前色彩缤纷、万紫千红的牡丹时,便有一种难于控制的情感触动我,只想用尽量多的色彩来表现我心中的牡丹,以便和我所看到的景象相辉映。因材在创作中我总是想不要只局限在“多买胭脂画牡丹”或“墨染娇姿浅淡勾”的单调色彩运用上。
记者:您的牡丹风格被评为“典雅、婉约、厚重”。画牡丹怎样才能避免“俗气”、“匠气”,或者形似而无神呢?
邵仲节:宋代黄庭坚说过“凡书画当观韵”、牡丹是花中之王,高雅艳丽、雍容华贵是他的特征。我画牡丹,为了追求牡丹花姿态、意境和笔墨技巧的完美结合,总是将牡丹看做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的美女和平冠群芳的花神、花仙。按照拟人的手法,把美女的体态、风姿融入笔端,绘其生动,显其神韵。我还注意从戏曲、音乐、舞蹈、摄影灯姊妹艺术中获取创作灵感,探索和丰富新的表现形式。特别是从古典诗词中品味人与花共有的情感和意境。古诗中有借花喻人的名句,如李白诗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杜甫诗云“风轻粉蝶喜,花暖蜜蜂喧”等。我也反其道而喻之,借人喻花。那些诗句,在我脑海中演变出栩栩如生都牡丹映像,产生心灵的交流和碰撞。心有所想,笔随心动,下笔则自添几分气韵生动。如花的构图“犹抱琵琶半遮面”; 花的妩媚“月移花影月中来”; 花的张扬“皎如玉树临风前”;花的娇娆“楚腰纤细掌中轻”花的呼应“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还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在创作中反复品味,真是有如身临其境,画添多样情怀。我还注意把大自然中观察到牡丹在风晴雨露时的变化,拟作美女含羞、带笑、私语、斗俏时的情态。“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多年来我尝试用人性化、人格化的笔法创作牡丹画,注重花的灵动和画都内涵,即在形似中追求神韵。
丹青无妙笔,动人情处描。胭脂淡点染,百态花枝俏。—李星武
五十年来画牡丹,国色天香众口传。七十寿星康且健,艺海神游乐无边。—尹文昭
笔笔是情
记者:郑板桥四十年画竹枝,总后总结出画到生时是熟时。您情系牡丹七十载,会不会有“审美疲劳”呢?
邵仲节:我今年八十五岁。近七十年来,我情系丹青,在牡丹画创作领域倾注了我全部的心血。“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清代郑板桥这首诗,即是我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我苦苦追求艺术传承创新的座右铭。人生苦短、岁月无多;作为一位画家。一定要把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希望带给人间。我最爱画的题材是牡丹,几十年百画不厌的还是牡丹。因为牡丹象征着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美好生活。我最爱唱歌是《牡丹之歌》,因为她历尽艰辛和严寒,所以在百花丛中最娇美。这几十年来,我笔不离手,不断追求着一种更高更新的画境,总想画出具有鲜活时代气息的牡丹神韵和祖国的强盛之态,下笔时自然是笔笔是情,百画不厌了。而且老百姓喜欢牡丹的富贵祥和,只要有人喜欢,我就一直为他们画下去。
育人育心,美化美心。——熊宇中
育才懋著树人绩,游艺长存爱国心。——梁伯言
师生情谊
谈话间,一位身着唐装的老者来访,手中提着一篮水果。见到邵仲节夫妇连声喊着:“邵老师,师母,新年好!我给你们拜年来了!”坐下后,知我来意,便自我介绍说,他是邵老师在成都二中教书时的学生,数十年师生俩亦师亦友,感情深厚。并递给我一张刊登了他诗作的报纸,上面有著名画家吕林赠给他的孙思邈画像。原来这位名叫曹芝富的老人,是蓉城知名中医,他认为养生不如养心,因他曾给各界精英看病,如著名学者陶亮生、韩文畦,著名画家吕林、岑学恭、苏葆桢、李琼久、邵仲节等,这些老前辈心胸开阔,将一切看得透彻,即使面对冤假错案也波澜不惊、泰然处之,使曹芝富感受颇深,确信:养生之道,首先在于“养心”。
记者:你眼中的邵仲节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曹芝富:文革期间,作为邵仲节的学生,我亲眼看到邵老师的高尚人品和多才多艺,当时他在二中的一个小木楼里专心作画,对学生的求画也是有求必应,亲切耐心,因此成为那场劫难中全校唯一没有收到身体迫害的老师,因为大家都舍不得对邵老师动手。(邵老师在一旁欣慰颔首)
邵老师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因为我给和那多画家看过病,也为邵老师牵线搭桥,谈互相交流切磋,邵老师总是虚心好学地不断吸取着各方面的营养,不断进取。邵老师作为美术教育家,也是成绩卓著,桃李成林。成都二中作为一个非职业美术学校,竟培养出了50、60位在国内游影响的画家,中国美协会员有近十位,如云南画院院长李忠祥、成都画院的张幼矩、潘培德以及儿子邵大光等,这与邵老的努力和影响是分不开的。
邵仲节:我这几十年都献给了热爱的绘画,我没有浪费一个周末或假期用于打牌、玩乐等消磨时光,都用于绘画与书画界的朋友交流学习上了。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滋养了我,我还充吴一峰、伍瘦梅、冯灌父等前辈画家和同道画友身上学到了很多。我很感动那些书画前辈对我的鼓励,如画家陈子庄先生赠我的诗:“春华一片浴春风,邵氏牡丹正走红。不知何季能引种,神州大地迎春风”。作家马识途叶赞许的鼓励我:“宁傲群芳持晚节,不随时俗媚权勋。天香国色名园出,四海何人不识君。”前辈们如此厚爱我,我也有责任把这样优良的品德和艺术不断传承下去,我当以最美的艺术奉献和回报给关爱我的师友和广大老百姓。
谈到目前我省力图重新树立“巴蜀画派”的想法,邵老也是积极支持者,他认为这是让巴蜀画家团结起来,树立品牌,走出夔门的很有意义的艺术工程。
历经沧桑五十年,苦修心志铸金环。夕阳光辉无限好,遍播富贵满人间。—贾起家
牡丹真魂在,先生有高行。—田旭中
无私奉献
三人正说着话,门铃再度响起,原彭州丹景山管委会刘光元主任也专程赶来看望邵老,并送来两盆温室里培育的天彭牡丹。看着新鲜娇艳的紫牡丹,邵老脸上漾起幸福的笑容,仿佛看到自己久别重逢的孩子一般激动。谈到邵老对天彭牡丹的重要贡献和特殊情怀,刘主任的言辞中满是感激之情。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认识邵老的,邵老与天彭牡丹有怎样的故事呢》
刘光元:我刚调到丹景山工作时,只有几座不太显眼的破庙维系着景区,牡丹也不足30亩,别说川内,就连成都也很少有人知道丹景山。景区何去何从?我眼前一片迷茫。恰在这时,是“邵牡丹”给我们带来了光明。那是1994年一个白雪红梅的冬天,在丹景山见到久慕的画家邵仲节先生。我激动又拘谨,心想名满天下的画家一定像巨人那样高不可攀,只能仰视、敬畏,最多作点场面应对,哪敢有所求,更没奢望他会给景区带来什么。谁知邵老亲切而慈和,主动叫我找来笔墨纸砚,一边画一边提示:“牡丹的美表现在春天的花,但更在寒冬腊月那孕育生命的苞和枝”。我虽不懂深奥的艺术语言,但一副酣畅淋漓、典雅鲜活的墨牡丹很快出现在眼前时,我惊呆了,仿佛生机勃勃的满园牡丹吧春天提前召来。邵老笑容可掬,像益友又像谋士一样针对我的苦闷、彷徨,为景区谋划着:“洛阳和后起的菏泽都是“以花为媒”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你们完全可以在牡丹上作“文章”。邵老一幅画,一席话,好像在深海中明亮的灯塔,顿时拨开了我心中的迷雾。这以后在邵老帮助下,以十几幅“邵牡丹”画打开了宣传营销的大门,丹景山牡丹品牌开始塑起来。从此景区在邵老的关心下、支持下,我们坚定不移地抓牡丹基地的发展,抓牡丹品牌的塑造和牡丹文化的升华,把牡丹这个自然花卉编程旅游文化资源,营造以赏花为主的游乐活动。在很短几年内,景区知名度大大提高,一跃成为中国三大牡丹基地之一,成为中国九百多个省级风景区中唯一一个以牡丹为观光资源的景区。仅此一例就足见“邵牡丹”对丹景山的关爱和支持。为答谢邵先生对彭州的关爱和贡献,彭州市人民政府在2000年10月将邵老聘为荣誉市民(彭州仅聘三位荣誉市民:唱《牡丹之歌》的蒋大为,画牡丹的邵仲节,研究牡丹的中科院院士洪德元)。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邓卫中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邵仲节是一位待人宽厚,性情平和,热心公务,珍视友谊的富有中华传统美德的文化人。尽管他在国画界名气很大,但他平易近人;尽管他的画作在市场上价位不菲,仿冒品叶时有所见,但他经常无偿的参加本机关和外单位的诸多笔会,凡有救助灾区,援助下岗工人和失学儿童,慰问部队官兵,应酬有关部门活动时,邵仲节先生都是倾注全力,拿出精品,积极参与,表现出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十几岁就离开家乡漂泊,2006年春,邵先生在80岁高龄时却选择把自己艺术生命的根深植在家乡山西夏县的热土上,捐赠60余副国画精品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温公祠(司马光),在祠内专设的“邵仲节艺术馆”开馆仪式上,邵老动情地说:“我已经80岁了,我要把我的艺术成绩向家乡的父老乡亲作一个汇报。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农村进行文化下乡,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也是我们这些搞艺术的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愿意把我的作品带回家乡,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心力。”邵先生为鼓励捐助的“仲节小学”也已落成,泽被一方、留芳后人。中共夏县县委、夏县人民政府赠与邵仲节先生金质牡丹雕塑,上题:“丹青妙手写国色”。
2008年5月,四川汶川遭受特大地震后,邵老师叶义不容辞地参加了“5.12汶川大地震名家书画赈灾义卖活动”。2010年6月,由邵仲节、阿鸽等六位四川画家联合绘制的国画——“春色满园”,经由四川省委数据赵洪祝、省长吕祖善,表达了灾区人民的感恩情怀。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为邵仲节颁发了纪念章,表彰其在灾后重建中的无私奉献。
谈话间,邵仲节老师的夫人张如月一直笑眯眯地坐在不远处注视我们,不时过来给我们续茶水,让我很感动。数十年来一直默默支持丈夫绘画的她,正如月亮一般用自己柔情似水抚慰着他的心灵,包揽了一切家务,她说:他是用一颗爱国之心来画我们的国花,我有责任支持他的工作。一句坚定而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生的无怨无悔。邵老叶强调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最要感谢的就是老伴张如月。
走出邵家“花府”,天空早已放晴,沐着这蓉城冬季难得一见的阳光,仿佛已嗅到春天的气息。回想起著名书画家岑学恭所言:“邵氏牡丹花色好,更添锦城春意浓。”我想,有如此爱花惜花懂花的画界知音,叶酸是牡丹之幸吧!
国色天香朵朵红,洛阳天彭有芳踪。千姿百态呈娇艳,丹青描绘富贵容。——张先齐
浮云富贵虚千古,盛世繁华入万家。——张绍成
高士信手画牡丹,嫣红点染最堪霖。娇颜艳夺韵姬色,独留香气在人间——龙国屏
……
《四川文化》2011年1月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