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详细信息 |
|
|
|
|
画者何为? --浅谈审美风尚的变迁对绘画创作的影响 时间:2009-9-28 20:03:27 点击次数:8818 |
黄智程
画者何为?直到今天也是东西方艺术理论讨论的重点之一,但就中国古代画论而言,绘画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是有其社会功能的,从总体上说是一种审美作用,其中包括审美认识、教育、娱乐作用、调剂作用等等。这些作用既有其独立性,但是又有时融为一体。 绘画具有何种功能或者说目的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绘画“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①,这与审美的教育作用通常是相关联的,再认识的基础上继而可以“恶以诫世,善以示后”②。这时绘画的功能更倾向服务于礼教,审美观念也是建立在森严的等级制度基础上。甚至对色彩本身也有礼教的规范,不可僭越。以儒道两家为例,儒家提倡把五色定为正色,孔子看重五色中的黑白,认为“白当正白、黑当正黑”。而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反对表面的色彩华丽,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从本质上主张超世绝俗的大宇宙观。 儒道两家思想对绘画功能的影响,逐渐的分野开来。儒家因入世,关心现实,提出了绘画“成教化,助人伦”③的教育功能说。到了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战乱频仍,干戈扰攘,礼教不讲,宗教因之勃兴,魏晋玄学得以发展,魏晋玄学主要以道家思想为主,推崇《老子》《庄子》《周易》道家因遁世,或自我超脱,提出了绘画为自己的“自娱”功能说,对后世的绘画与理论建树有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人们发现礼教伦理不是唯一的品评标准,宗炳,王微的山水画论将其转化为“畅神”“卧游”的审美娱乐的作用,绘画也从以儒家思想的德、正为雅,转而追求纯粹审美陶冶的功能。 中唐以来,佛教禅宗盛行,出世思想大兴,从画作和画论上也表现出对清新自然之美的崇尚,北宋文人画运动兴起后,这股思潮再次高涨。到了元代,文人画运动十分盛行,倪云林“写胸中逸气”、“聊以自娱”,极坦率地表白了文人画家对绘画功 能的看法,这种自娱的艺术始终成为文人画家修身养生之术。审美的娱乐作用与调剂作用相得益彰。 至明清,人伦道德不是审美风尚的主题,相应的对主体的修养、学识、情趣的追求渐衍而成风气。清代王昱的《东庄论画》中“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的调剂身心的化学理论成为画家构思作画的前提。 审美风尚的变迁对绘画、绘画理论的发展起着关键的导向作用。同样,理论的衍进影响着审美功能的变化。无论相对客体的认识、教育功能,还是相对主题的娱乐、调剂功能,都包含着其丰富的精神意义与价值,是不可不察的精神财富和美学遗产,对于今天的实践也有极为重大的借鉴作用。时至今日,在消费文化与后殖民文化的冲击下,绘画的功能逐渐从对自我精神的慰藉转向于对他者视觉的刺激,当然商业和市场因素推进了这一进程。正因如此,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对本心的观照就显得弥足珍贵,也是亘古不变的绘画之永恒主题。 注释 ① 春秋 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 ② 东汉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③ 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