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详细信息 |
|
|
|
|
李知宝论陈宝华绘画 时间:2012-12-5 14:12:10 点击次数:5175 |
李知宝论陈宝华绘画
我看陈宝华是从仰视角度切入的,但这绝不仅仅是因为我与他在人体海拔落差上造成的结果,而是因为宝华的人品和他作品中所传达出的修为、学养与品质的高度值得 我仰视之。
在中国画的范畴里,技法作为一项主要的品评指标被历代画家所重视,他们关于技法的思考、研习和实践不仅完善了中国画技法体系,更在推动技法作为主要审美因素方面起到了定位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画更倾向于以技法表达思想或是以技法表现事物的艺术。与其他视觉艺术形式比照来看,中国画把技法运用和技法品质作为审美主体,历经千年而不衰并沿革至今,其中的核心价值不外乎两点:一是技法包含的文化属性。画家为技法赋予文化内涵,使技法道德化与品格化,一笔一划,一皴一点首先代表的是人的性格、胸襟和气象,由一笔一划,一皴一点构成的画面,又寄托着画家品质、精神与境界。正因为如此,古人“胸中意气”之说的“意”和所表达的物象本身之意就有了不同的含义,它是指画家之意,技法之意,强调的是画家修为、学养与品质。宝华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深谙这其中的奥妙与真谛。他不断地用艺术诠释自己的精神,透过他的作品,带给人们直接的、感官的、令人兴奋的感受。他用直观易解的艺术形式,解答了深奥费解的哲理内容,使得他的作品不落俗套。
毛主席曾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温良恭俭让。可见绘画这活儿就是需要有点“温良恭俭让”的精神的。陈宝华是典型的北方大汉,可他为人却谦逊温和,作起画来也是那么的温文尔雅,很有些“温良恭俭让”的风范。欣赏他作画是一种享受,宛若在聆听一首动人心魄的交响乐,时而如高山坠石,气势威猛,时而又如水流溪涧,铮铮淙淙。引人注目的是花情鸟态的非同寻常和格调的不同凡响,那种落墨为格的大气,那种野逸放达的情怀,那种布局开章的新变,那种似与不似之间的神韵,以及那种整体的大开大合,细节的错落穿插,乃至每一片花瓣,每一组叶子,每一对禽鸟的隐与衬,藏与露,疏与密,俯与仰,顾与盼都体现出说不尽的大自然永恒中的流动之美和笔墨表现力的无穷尽性。
做画家是幸福的,快乐的,但同时也是辛苦的,尤其是当艺术的道路走到十字路口之时更是如此。早些年,陈宝华是画人物画的,技艺也已有了相当的火候。让我们来看看他那幅《百子图》,在修竹摇曳扶疏,春光明媚的皇家园林内,一大群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孩童在无忧无虑地嬉戏游玩,宛若如今的幼儿园,充满欢快祥和的气氛。又看那幅《观音菩萨》,一幅地道的工笔重彩画。可是,宝华先生没有沉湎其中,而是选择了放弃,选择了“革命”,推翻了自己原已建构的艺术框架,大胆地选择了花鸟画来作为自己新的人生追求,这是很需要一点勇气的。可以说,花鸟画看似容易,其实却是中国画中难度最大的一门艺术,它代表了中国画的所有精神。人物、山水方面与西画相较,尚可找到与之相对应的风景写生和人物画创作,唯独花鸟画在世界上却是一花独放的。尤其是画梅花、牡丹和紫藤,在中国画坛上,它早已是枝繁叶茂、姹紫嫣红了,而陈宝华却硬是在这一方土地上杀出一条路来,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记得西方某哲人曾经说过:艺术家创作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他生命外化的过程。 陈宝华用他的艺术实践过程恰好验证了这一观点。他对“万花之王”的梅花情有独钟,尽管他“无意苦争春”,在技法和构图上并没有刻意地标新立异,一味求变,但他的画作中,却洋溢出了一股难以掩饰的强烈个性,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千百年来,梅花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因其独艳早春,香色俱佳,且具有不畏严寒的坚毅品格而广受人们的喜爱。文人骚客常常喜欢借梅言志、以梅寄情;画家们也多爱画梅抒怀、挥洒才情。
宝华画梅,意在透过对梅花洁白如玉、红艳似火般丰姿的描写,来展示梅花所蕴含的那种独特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并将古代诗人赏梅、咏梅的诸般诗意融入画中,以画境传达诗情,以诗意提升画境,可谓:枝枝有诗意,朵朵皆关情。
比如,在《梦里清江醉》中,他用写意的手法将梅花的躯干处理得生拙朴厚,苍茫高古,似有一股真气荡漾其间,慷慨悲凉而又具备滋润清新的墨韵,盘屈穿插的枝条如仙如侠,磅礴放逸,从而把疏落朗俊的梅花衬映得清丽无比,馨香若溢,颇有王冕诗中“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神韵,充分体现了梅花清雅高洁的内在美。
又比如,在那幅题有毛主席《咏梅》诗的画中,你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诗意美感;而在《注:此处填一画白梅的画题》中,人们一眼就能读出清代诗人宋匡业在《梅花》诗中所描绘的“独立风前惟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之意境。宝华时常运用这种似与不似之间的手法,来表现梅花的“傲雪铁枝无媚骨,报春瘦影有奇神”的超然意韵;也着力刻画梅花“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的傲然风骨。因而,他的梅花作品幅幅都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古人曾云:看似寻常最奇崛,于细微处见精神。我们看待一个画家的功力,也往往是从细微处着眼的。宝华画梅,画出了梅花的暗香,画出了梅花的神韵。同时也将梅花素雅高洁的风姿展现得淋漓尽致,真可谓形神兼备,自成高格。
在宝华的花鸟作品中,我最爱他画的紫藤,也爱看他画紫藤时的那种淡定,那种温文尔雅,那种从容不迫,那种温良恭俭让。他并不夸张地泼墨如云,也不刻意地过分渲染,而是严谨构图,关注细节,在充分吸收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将各种表现技法融会贯通,纯熟地加以运用,力求在传统中融入变化,在继承中求得出新。他的紫藤以线为骨,以墨为韵,生机大化,气贯通篇,串串紫花含蓄淡雅,清丽脱俗,有时画面上虽然只有三两朵幽幽的小花,却更显含蓄、淡远、空灵、潇洒。
当代花鸟画正处于一个多元发展、不断探索的时期,也是一个有待建立创作和学术规范、表现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历史转折期。在这一时期,多元的创作观念,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多层的技术和技法探索,使得花鸟画的发展多轨并行,齐头并进。花鸟画在精神层面上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花鸟画多表现出生活中的某种乐观情趣。特别是到了当代,中国画由古典艺术形态向现代艺术形态转化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是与现代人审美兴趣相适应,与社会的转型同步进行的一个很大的发展变革的过程。新时代中国花鸟画的发展,也正由传统的古典形态转向现代形态,甚至将传统的折枝构图转变到自然生态环境之中,把表现大自然原始的生命形态,表现大自然赋予生命的强韧力为创作的使命,从而构成个性化的艺术风采,昭示着生命相互依存的新观念。陈宝华的艺术创作已渐入佳境,影响也越来越大,并已有了许多新的感悟。我相信,他的艺术创作必将随着时代的步伐,在更高的层次上展现他的笔墨和智慧,不断地拉近中国花鸟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与普通民众的关系,从而让画面中所传达出的单纯质朴与鲜活的生命状态为身处大变革时代的人们带去更多的慰藉。
是为序。
2012年11月3日凌晨于北京天通苑优勉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