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详细信息 |
|
|
|
|
邵大箴:细密中求精神—张东林的山水画 时间:2013-2-3 21:06:32 点击次数:7343 |
邵大箴:细密中求精神—张东林的山水画
邵大箴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
张东林在2007年“百家金陵画展”中以《泛区故道》获得金奖,2012年国画作品《即将失去的绿茵》入选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尚志县传说》参加了第十二届全军美展。这充分说明,他的细密山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画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细密山水又称作工笔山水,和言简意赅的写意山水除了在艺术特色上的区别外,在画法上也有一定的差异。细密山水更加强调创作的程序与步骤,追求一丝不苟、巧密精细的风格。
传统山水画,不论是写意型还是细密体,其学习方法主要是通过临摹和写生积累经验,为创作做准备。初学山水画,临摹非常重要。在临摹过程中,掌握前人总结的一套程式化语言。绘画中的笔墨、章法,类似京剧中的唱念做打,带有强烈的符号色彩和有严格的规范。这种程式化的语言承传着历史沉淀的审美情趣,有它自身无可替代的美感。但是,由于和当下的社会现实距离遥远,往往使年轻人产生一种可望不可及的生疏感。如果没有一定阅历或对传统文化缺乏理解,也很难真正感受到其中的美。学习传统绘画经过了临摹阶段,掌握了前人的方法之后,必须要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在描写真山水的过程中,加深对古代典范作品的理解,将前人的经验化为自己的方法,这样才能形成有自我面貌的艺术语言。
从张东林的作品中,我们几乎看不见那些传统的、程式化的技巧对他的影响,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是一个非常注重写生的画家。不过,事实上他很尊重传统和很注意向古人学习,只是他善于消化古人的经验,承继古人的文化精神而不流入表面技巧的模仿。在《泛区故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专注于表现层林叠嶂的山野中那些千姿百态的树木,然而从树干的刻画到树梢的描绘,没有运用传统山水的方法,反而处处能看到他新鲜、细致的写生状态。同样,在后来的《密林行旅图》《豫东二月》等大幅山水里,树木形态各异,有在风霜中伸展着坚挺的枝桠,有在春风里摇曳摆动的树梢……这些树不曾在《芥子园画谱》里有过范本,也不曾在古人的山水里见过这样的描写,如果不通过自己常年的写生,是不可能画出这么丰富而又生动的形象的。
写生带给张东林的不仅是树木的外形和姿态,同时让他体会到实景中的透视,以及树木在环境中光和影对它的影响。因此,他作品中的构图与传统文人画不同,很多近处的房屋、院落、树木采用了焦点透视方法。通过很多层的晕染和皴擦,表现出屋檐的投影、树干的暗部和阴影,灰度非常丰富,似乎是一张特别结实的素描风景。但是细看则会发现,它又与素描造型迥异,它是一幅地道的中国画,因为张东林完全是用中国画的笔墨去描写的,作品深处呈现出传统艺术的意境。在《豫东二月》中,四周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隐隐约约见到夜色中黑压压的老树密林。在处理暗处的树木时,张东林通过层层不断叠加的积墨,用笔雄健而浑厚,墨色丰实而滋润,予人密不透风的感觉。就在这沉重氛围的画面中,一丛被雪光映亮的灌木,耀眼的矗立在中央,晶莹剔透。他没有过多地在这丛树上去繁复刻画,而是用了白描手法,通过干涩的线描表达出树枝的穿插和纠缠。这种单纯的表达方法,和后面的树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画面张弛有度,充满生机。
有人认为细密山水不如疏体的写意山水意境高雅,我认为这种认识过于简单。疏体与密体只是两种不同的画体,各有自己的技巧要求,各有艺术特色,都是追求表现充足的文化内涵。就画体而言,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君不见一些看似潇洒的阔笔山水,草率粗陋,哪里谈得上什么意境?宋画技巧的细致、周密,何尝没有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
张东林的山水,细密、精致,但细而不繁杂,工而不匠气。这些精细的笔法、细节的描绘,服从于画面的整体,表达他对客观景致的体会和他的主观情怀。有些艺术家,在细密描写中会不知不觉地沉缅在技术的细微末节之中,忘记整体,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表达,或过分强调技术,最后形成一套束缚自己的固定模式,这当然不可取。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艺术家在画面处理上的把控、拿捏、取舍的能力,依赖于内在的修养。艺术家既要重技,更要重道,张东林深谙其理,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
张东林是正在稳步前行的画家,他还在进一步探索细密山水的奥秘,追寻精神与技术的完满统一,追寻作品更为深远的意境;祝他取得更大的成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