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详细信息 |
|
|
|
|
画家作品风格评论 时间:2013-5-15 16:43:55 点击次数:5200 |
韵浓情更真,雅俗可共赏
——评著名画家于飞的国画
于飞的作品笔墨沧润,浓淡有致,远看有感觉上的充溢韵势,近看又耐人寻味的工致精湛。近年来,他以这种不同寻常的笔墨韵致,逐渐树立起自己的艺术地位。作为一位博学多才的画家,于飞既擅画山水,又擅绘花鸟。他的花鸟画雅逸婉约,独具韵致,而其山水则气势宏伟,情怀激荡。两种不同的风格,被他运用得挥洒自如、出神入化。
从创作对象上来看,于飞的作品又分为写意葡萄和野长城。他画的写意葡萄,洋溢着自己鲜明的绘画风格,与传统的花鸟画法一脉相承而又独具一格。其技艺恰如徐悲鸿所说:“尽精微、致泛博。”画家从大处落笔,细处着眼,作品既有局部笔墨的清晰与锐利,也有整体布局的大气与浑厚。尤其是在线条塑造物象的应用上,将用笔的速度、力度、强度掌控得炉火纯青,而用墨则尽最大可能发挥着传统写意画的自由与畅达。
与写意葡萄相比,于飞笔下的野长城也有着独特的艺术神韵。,其笔端流露出大气与苍茫总是让人心旷神怡。画家表现的虽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风貌,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辽阔无边的群山横亘在天地之间,默默无言却从容而俊伟。浩浩荡荡的野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迤逦而过,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相对于群山的荒芜与原始,同样古老恒久的长城却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民族的脊梁和千年的文化。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于飞的水墨世界,共同感受一下他气象万千的艺术形态。
一、写意葡萄:缘物寄情性本真
于飞画的写意葡萄,最大的看点在于对大自然原有色彩的精准把握,以及变化多端、极富个性的线条运用。画家紧紧抓住了中国画的精神特质,线条千变万化,笔墨洒脱有力,用笔的速度、力度和强度拿捏得分毫不差。除了对线条的灵活运用之外,画家还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来刻画葡萄,将葡萄的饱满多汁之感,表现得淋漓酣畅。从他的写意葡萄画可以看出,画家的线条技法已经锤炼得极为娴熟,创作时先用简括的线条勾勒出葡萄的藤蔓,然后再用墨色反复晕染枝叶和葡萄。这种大繁似简的艺术手法,不仅使得葡萄形态传神,而且笔墨情趣浓厚,在他那些笔精墨妙的写意葡萄中,总是弥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浓醇之韵。仿佛一方掩藏在幽谷中的深潭,清澈淋漓却又深不见底,令人回味无穷。
于飞的写意葡萄不仅充满了传统文化气息,同时还表现出现代的积极元素,反映了画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厚重的文化内涵。在创作手法上,他有力借鉴西方风景画的色彩和结构,将之灵活运用到水墨创作中。这种画法不只是为了塑造形象,也是为了营造一种心灵化的微妙境界,它朦胧、幽淡、静谧,似近又远,似真似幻。画家用传统笔墨表现了现代观念,突出了个人化的感觉、幻想与形式创造,也可以说,他用传统画法创造了现代的笔墨结构,对传统观念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宁静致远等等作了独特的视觉阐释。他的成功告诉我们,有了新观念的支持,可以用传统笔墨方法营造新的笔墨结构,对传统精神和传统笔墨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可以更好地借鉴与融通现代艺术的观念和形式。这里的关键是,画家要选择一个符合中国画基本规律又与自己个性合拍的切入角度和方式。
当然,在注重笔墨精神的同时,于飞并没有放弃色彩的地位,更注重“设色即用笔用墨意,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妙处”的道理。画家的用色有时候很大胆,把那些鲜明、单纯的色彩与墨色配置起来,强烈艳丽,产生较强的视觉扩张感,既有传统意味又富有现代观念。观他的写意葡萄,总能带给人一种难以言传的感动。画家笔下没有红尘的绮丽,也没有苍白的凄凉,只是一任浓厚恣肆的笔墨在宣纸上纵横驰骋,充分宣泄着画家不羁的情怀。那是一种超脱世俗羁绊的真性情,像清晨的露水一样晶莹、透彻。
二、长城山水:气势磅礴展雄姿
于飞的作品风格鲜明、意境高远,常给人以无限的惊喜和心灵的震撼。其笔墨酣畅、醇厚,线条千变万化,已然成为当今画坛一道绚丽的风景。尤其是别具风格的野长城画更是气势宏伟、古拙质朴,展现出厚重如史诗般的艺术形态。作为一位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辽西画家,他的生命似乎生来就与黑白色彩结下了不解之缘。黑土地的厚重与情韵已经深入骨髓,他对这种味道实在是太熟悉了。这使他的笔墨充满了朴实的艺术气息,让人感受不到一点点刻意和做作的成分。看他笔下的长城山水,用笔沉稳而随意,拙涩而滋润,更以流畅的笔触和灵活多变的线条,反映着朴素的山水情怀。
于飞画的野长城多为巨幅作品,完全不同于尺素之间的写意葡萄。画家在关注如何勾线着颜色,如何使用特技制造特殊效果之外,更要关注如何把握画面的大效果,如何控制好火候,防止画得太过、太露。于飞在这一方面做得尤其出色,他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画面调控能力,能将各种千头万绪的艺术元素整合在一起,处理好它们之间各种复杂的矛盾,从而创造出单纯、明净、清新、脱俗的艺术效果。由于他擅长按主观感受和画面需要去概括、处理画面的颜色,所以在整个画面协调上才能够游刃有余,丝毫不显捉襟见肘之态。比如他常把大团的死墨与清淡之墨放在一块,将长线和短线相结合,以及写意与写实之间的关系,都能够处理得干净利落,从不见拖泥带水之感。
在画家笔下,大笔与小笔、长线与短线、粗线与细线,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就是于飞独特的线条语境。而在对墨的运用上,画家更加恣肆浑厚,酣畅淋漓,通过水的调和,笔的传递,时差的运用,水与墨色的渗化,墨色的叠加,浓淡干湿的映衬,形成画面上绚丽的水墨世界。画家不仅将泼墨写意画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并借由笔墨形态的浓淡干湿、疏密聚散、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等形式,最终使得画面上舞动的线条变得动静相宜、浑然一体。于是我们看到,当画家着笔落墨之后,整个画面似乎变成了活的了,随着特定笔墨结构运动趋势而运动,极富动态美感。充满张力的笔墨线条中,充斥着一种野拙的生机力感。这种生机力感,并非是来自物象本身,而是画家内心性情的最真实表达。
画家就像一位统帅千军万马的将军,于谈笑之间进行行军布阵、纵横披靡。色彩、笔墨、线条犹如他麾下的将士,它们在画家的统一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整个画面的布局。此外,他还在用线、发挥水墨特征的传神写意上狠下工夫,使其作品更具力感和写实之美。尽管如此,但画家并没有偏离传统水墨山水画的本质,仍然希望借助水墨的“意象”形式来表现一种难以言状的心灵律动。事实上,画家的构思总是被某一生动的形象或事物所感染,激发了创作冲动而开始的,并非为写实而写实。于飞独创的野长城画风,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意象化的造型。即经过对生活物象的接触后,内心形成深刻的感受与体验,从而将这种感悟上升到一种人文的感怀与情感的抒发,再用大写意泼墨的挥洒,去传达一种体现着文化内涵的意象造型,表现一种精神指向。在画家笔下,绘画不再是对客观对象的描摹再现,而是表现主观情怀的手段。画家以线状物不拘形似,仅略得其意,重在寄兴遣怀。换句话说,于飞画的不再是实实在在的长城,而是从心出发,根据自己头脑里的造型,将物象变为心象,以心写形,以意造型,充分施展水墨的随机性和抽象性。
三、笔墨技法:书画同源本一体
在中国书画界,书法和绘画的关系,就像人的手和脚一样,同根同源,不可分割。书法注重气势之美、意态之美、韵律之美,可谓是真正的抽象派艺术。而绘画则是充分运用书法艺术的抽象手段,所以才能尽显笔墨奇趣。纵观世界画坛,任何绘画都有造型、构图、色彩等要素,惟独中国画还要求笔墨。笔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中国画所独有的语言和审美对象。一旦离开了书法的用笔,中国画也就没有了神韵。
于飞对这一点理解得尤为深刻,他不管是画写意葡萄,还是长城山水,无不带着强烈的书法趣味。其作品笔墨秀润,造型俊逸,色彩淡雅,气象生动,充分体现出书画同源的艺术理念。在他的笔下,书法的意趣已经和画面之美合二为一,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画家用具有书法笔意的线条、编织成变幻多姿的人物意象,笔法生动活泼,笔力力透纸背,线条自然爽利。他在突现线条状物功能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其自身的表现性,劲中带柔,稚中寓秀,灵气飞动。如果说,在笔墨表达上,有的画家笔胜于墨,有的画家墨胜于笔,而于飞则笔墨齐显,互为生发。其作品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着抽象之美,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
多年来,于飞凭借其深厚的书法功底,充满创意的艺术构思,努力营造出各种情景相融的画面意境,这已经成为其水墨艺术的主要特色。很显然,这种风格源于中国山水画的水墨传统。比如勾画树木的枝叶,都强调中锋用笔。勾勒山体多短锋,用笔肚甚至笔根,无论焦墨、浓墨、淡墨还是重轻、枯润、虚实,都笔笔清晰,圆劲有力。也就是说即使离开了物象,单独地欣赏一笔一划、一点一块,都使人怡然有得、心醉神迷。
在具体技法上,于飞将以线造型的能力,运用得更加出神入化。他从中国古典绘画的一些精湛理论中演化出来的技巧也非常独特。即用非常简练的造型,明快的色彩和纵横交叉、偃仰有致的线条构成了具有音乐般韵律的作品,以冲动观画者的感情而产生共识,常常使人感到了有一些清新和迷人的兴奋。正是由于线条的反复,才造成一种特别的韵味,好像音乐中的和声,显得丰富、厚重而和谐,大大增加了线条的表现力。
艺术之路任重道远,要想真正有所成就,离不开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多年来,于飞在艺术的道路上上下求索、不断创新进取,这才有了如今的硕果累累。他一方面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陶冶,另一方面又不断受到现代文化思潮的撞击。在这种情况下,画家始终遵循着 “与古为新”的创作思想,既努力吸进和吸收传统艺术精髓,又毫无顾忌地进行创造与变新,不断突破传统,走向当代。其作品在保留传统底蕴的同时,也不断汇入新时代知识结构、艺术思潮等多种元素,这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多样性。能做到这一点,主要由以下三种条件支撑着:精纯的笔墨技艺,深远的作品意韵,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现实中,我们并不缺少笔墨技艺,作品意韵或独特风格,但是将这三者以工笔和写意两种绘画语言同时推向一个较为完善的境地,却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于飞凭借自己的才情和智慧做到了这一点,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也是其艺术之树能够长青的根本原因。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