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详细信息 |
|
|
|
|
隔世离尘的红颜---谈王远声工笔人体画的纯洁与唯美(作者张燕华) 时间:2013-8-23 15:36:07 点击次数:19827 |
在德国,民间信奉一种“裸体文化”,每逢周日,如果天气许可、阳光明媚,公园里的草地上便会三三两两的躺一些裸体男女。其中不乏妙龄女子,路人自是熟视无睹。即使有意的看到了,心中也并无丝毫杂念。此为心理文化使然。
人,是万物之灵长,人体的美,是大自然最原始最纯洁的美。看看那些古罗马的雕像,我们就不禁惊叹于造物主是如此的神奇。但是在我们中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几乎整个封建王朝,从来都没有什么人体美的概念,更不要说发展什么人体艺术了。民间只能从一些隐秘发展的春宫画之类的东西,窥见一丝根本说不上艺术的人体美的光芒,并且还要赋予它“避邪”、“繁衍子女”等功利作用。所以,论者以为,中国的人体艺术,是一种被压抑、被扭曲的文化,是对自然状态下人体审美的一种伤害。这种现象,也体现了长期以来普通民众对自然人体之美的一种恐惧与逃避的非正常心态。
不知道何年何月,何时何地,我们丰富而悠久的中华文化,在新的形势下,能与国际接轨,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我们不再恐惧,不再逃避,能够用一颗平常心去审视这种人体之美,也使得那些有志于为艺术而献“身”的女子能够明目张胆的像海容天天那样,“坦荡荡赤裸裸生存于太阳与大地之间”!
鉴于这种情况,一些关心中国艺术发展的有识之士,对中国人体画精品的担心、焦虑和热切期盼之情,就可以完全理解了。
不过,看了王远声精心创作的每一幅人体画之后,我觉得,那种担心和焦虑,似乎都可以缓解一下了。王远声的作品,纯洁、唯美,富有质感与灵动的气息,代表了一种艺术状态下的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看王远声的人体艺术作品,一如恍惚之间,突然不经意的遇到了沈从文笔下湘西《边城》里的少女翠翠,她的眼神,如一潭秋水,令人迷醉。那种美,又恰似一尾悠游在岁月之底与黄金海岸湛蓝天空下的美人鱼,一旦邂逅,便因其曼妙的风姿与楚楚可人的纯洁、清澈、孤独而叹为观止、欲罢不能!
欣赏王远声的工笔人体画,我们已经不需要去多谈其用笔之细致入微、调色之自然和谐这些最原始的基本功了,在他的作品中,蕴涵着远远高于这些基本元素并且一下子就掩盖了这些基本元素的神秘、神奇、灵动与精魂!
我们且看那些女子的眼神,清澈、纯洁、自然、淳朴,那种眼神,仿佛能穿透一切,洞悉观赏者的心灵世界,使得凡夫俗子的心中,那种经纶世事的功利之心,一下子荡然无存。用“眼是水波横,山是眉峰聚”或者“盈盈秋水,淡淡春山”甚至都不足以表达那种眼神,那不是平凡的世俗可以经常看到的,只有天才的画家,需要有一点上天赋予的灵气,才能让世人看到这种完美的眼神。也就是说,画家的这种能力,根本不能让人相信是所谓的勤学苦练得来的,是天生的,可遇而不可求。也正是因为如此,其作品也浑然天成,美得天衣无缝,如吴均笔下《与朱元思书》中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山水,使得“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比如《醉红》这一幅人体画,那半裸的女子,娴静优雅的坐在花下,微闭双目,一头青丝如瀑布般流泻,那种温柔让人不自觉的就想起徐志摩的《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可是,我们又似乎能够在作品中品味出那种古典的诗意来,一如温庭筠的《菩萨蛮》中“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的意境。——那青丝和娇美的脸庞两相映衬,恰似乌云抚过雪一样的香腮!让我们不得不佩服画家调色技艺的高超与传神!
再如《翠碧流香》这一幅作品,一个肌肤白皙的裸女在山泉边轻轻的伸出双手,似乎要再次掬起一汪泉水,又仿佛眼睁睁的看着已经捧在手里的泉水从指缝间悄然滑落。黑发飘散在她的耳际,她仿佛浑然不觉,痴痴的望着泉水流过的双手,怅然失神于那灵动的泉水曾经留下的痕迹。她在想什么?她在寻求什么?她是想起了已经消逝的爱情么?还是在怀念过去的小幸福、而由泉水触发了情思!那种令人心碎和绝倒的美丽,似乎掩饰不住她无尽的伤心,仿佛一如《星语心愿》所歌唱的那样:眼睁睁的望着你,却无能为力,任你消失在世界的尽头,找不到坚强的理由!
我们再看作品中那些女子身旁的山川草木,那种用笔之娴熟自然,选景之纯朴和谐,真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甚至不需要用心的审视,我们就感受到了画家心中那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返朴归真与对大自然的无限崇拜与景仰之情。我们感觉到,王远声通过这些作品,是在告诉我们生活的真谛,那就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一定要崇拜生活,崇拜自然,崇拜人心中那种生于自然的最根本、最原始的东西,比如简单、诚信、善良、宽容,对亲情、友情的珍惜,对爱情的忠贞,等等等等,仔细的体会这些作品,为让人为自己曾经有过的小自私、小庸俗而汗颜,从而使心灵得到了提炼、净化与升华。
欣赏王远声的每一幅画作,最初的感受就是,那些徜徉在山林、村寨、溪水边的女子,简朴、纯真,没有胭脂,没有华丽的衣服,洗尽铅华呈素姿,呈现的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美。遥想王远声的家乡,沈丘,在古代属于楚国,就像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里所说的那样: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我私下里想,这样美丽的“东家之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邻家女孩,还有那种简单淳朴的生活,也许在王远声深层的记忆里,一定曾经存在过,不然他无法在作品中如此完美的呈现出来。
美,是邂逅所得,是遥远的记忆。
我觉得,在王远声的心中,一定是排斥今天喧嚣与功利的都市生活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今天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不好,而是与之伴生的那些副产品,像商业欺诈、学术造假、诚信缺失、人情冷漠等等社会现象,显然也是王远声通过作品所间接批判的东西。当我们为落后的乡村又开通了一条宽广的马路而欢呼时,完全不会考虑那些被钢筋水泥所扼杀的小花小草的命运。因为目前的中国,特别是农村,仍然需要发展。这是谁都无法抗拒的现实。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其思考往往是非常前卫的,是远远超出常人的,其在作品中,提醒大家,要去关注那些被我们快节奏的生活所忽略的美丽,并且,如果我们再不重视的话,那种简单而淳朴的自然之美,很快就会消失殆尽,成为遥远的记忆。
怎么说呢?我想起了美国作家索罗先生的《瓦尔登湖》。索罗刚刚写出《瓦尔登湖》的时候,估计当时美国的情景,也和我们今天的中国差不多,到处大兴土木,大搞基础建设。人心也浮躁不安,那种繁华与喧嚣,掩盖了人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思考。但是索罗静静的隐居到瓦尔登湖,写作、打渔、种庄稼,过一种简单纯朴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索罗相信,当突然有一天,水泥路修到了你的厨房时,那时,你就不会再欢呼,你会认真的去读《瓦尔登湖》,你会重新思考你所得到与失去的东西的。
这,也许就是王远声在作品中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日暮酒醒,午夜梦回,我们静静的去观赏王远声的作品,那纯洁的女子,那纯洁的美,纤尘不染,隔世离尘,远在红尘之上,不仅给我们心灵以触动,还在告诉我们,去珍惜这一切,珍惜大自然,珍惜美好、纯真,因为她正在渐渐的消逝,花落水流,春去无踪,只留下遍地醉人清风,让人无处可寻。
王维的诗,又浮上了我的心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留下来吧,去珍惜将要遗失的美好。
留住这一切吧,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看到这些作品中,仍然相信,在现实生活中,还能够找到这些美丽的场景、这些美丽的女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