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详细信息 |
|
|
|
|
心斋随笔之五 时间:2013-8-27 14:15:25 点击次数:3852 |
石 缶
愉悦与忧伤,来自于感性认知的觉悟认可。人生价值观念取决于自身相对生活体验的认知程度。躯体像部车,觉悟是司机。
习惯不是个性,个性同样不是风格,放纵更不是无羁,任何冲动皆于事无补,放浪形骸乃是高境界的坦然。
惰性是扼杀才气的杀手,虚荣是无能的遮羞布。放下架子,夹起尾巴,游目骋怀于清静之境,将受益有余。
工整的价值不在于工细,工细本身不可匠气。将帅无能,累死千军!
人生每前进一步,都有着艰辛和痛苦的伴随。当回头品味所经历的一切,幸福将悠然而生。身处含辛茹苦之中,不要抱怨和气馁,因为那是幸福即将到来的前兆。没有山穷水尽,岂有柳暗花明!
清净境界就是言行一直的高尚襟怀。
一个有想法而没有高尚思想境界的人,尽管口若悬河,皆为正确的废话,也只不过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低级趣味而已!
太上老子提出“反朴归真”的时代较之现如今,已经非常“朴”和“真”了!然而,原本的简单,为何经历史长河顺流而下至今,竟然变为天花乱坠的复杂。究竟孰是孰非,孰之过?大是大非,孰之非非?如今时人恐怕连脚都找不着了,如何顾及“返”与“归”呢!?
一部生动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作者肯定是基于现实生活原型、细节之体悟,将情感通过艺术手段再创造而传达给读者的。中国画经典作品产生的过程同样如此,写生的目的就是抓典型、找细节,然后经过艺术加工而再创造。写生的过程固然重要,写生的方法更重要。
一切悲剧的珍贵之处,在于将有关美好的逝去而进行艺术膨胀!对美好留恋的哀伤,都是发自内心的情结交织。回味所逝去的一切,无论是甜美的愉悦,或者是苦涩的痛楚,皆为人性良知可歌可泣的伏笔!
绘画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画也就基本上完成了。但是,虽然作品完成之时,并不等于不存在问题。因为,面临的具体问题与作者个人造化有着直接关系,这时所指的问题要因人而异,也就是说问题是分层次的,大小而已。辩证地说,历史经典的作品里边也有着不可避免的问题,大美无疆嘛!凡是有问题的存在,肯定就有化解问题的方法。因此,加强基本功训练,认真研究历史经典理论,掌握历代先贤高妙经验,逐步以全方位学养完善于其身,对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便显得尤为重要。
人生之中的每一步,都是自我造化的结果。不切实明了自己究竟处在何种境地程度,将永远破灭在梦想之中!
目中所见的事物,范围狭小、深度浅。心灵所见的事物,则范围宽广、深远。
绘画的状态,应以宏观的胸怀来把握整体画面的同时,照应好局部细节。千万不可掉进局部细节之中而忽视了对于画面整体的把握。
画境是透过物像的心象;画到无求品自高。
有花有果是树,无花无果还是树。
虽已年过半百,唯以诗书琴画为闲适。然则,一事无成,羞愧难当。纵观先贤少列,躬蹈懿节,临言感咽。四面素壁,白纸晴天,终日幽对,愉郁不然。天地之大,万物之盛,品类之繁,况乎惊之于宠辱名利之场者,宴坐虚庭,四面楚歌,料得丧于奔驰之域者众,实为惋惜。俯仰一世,造化高者无碍。
艺术探索并非探囊取物,心性到了,顺手可得。好的艺术家,都是多情善感的,因为思想情感派生了作品灵魂。
谢赫在六法论之中所提出的“应物像形”、“随类赋彩”,阐明了忠实于自然状态而关照现实生活情理细节的必要性,这也是中国画命脉的正局。张彦远“外师造化,中得心愿”,言中道破积累自我,是自己向前走的先决条件。
作品内涵的深厚度,在于感悟含蓄、内在的程度。营养过剩也是弊病,整合、提炼、概括,以小见大、以一当十、以简胜繁。白居易《琵琶行》有“此时无声胜有声”,构成是框架元素,构思、布局、章法、经营位置、规范性,积累、积淀、掌握、运用。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作品的个性,个性是艺术家生存价值的空间,没有如此价值的空间便没有艺术生命。
艺术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框架,这种最神圣的智慧,是我们与其他生命的根本区别,传递着我们人类最诚挚的想法和共同的愿望,表达着我们感受自然体会的本质,旨在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艺术就是这么如此,这么非凡地平常!
八大山人的作品,禅意滚滚,味道十足。随便一块老石头,横空出势,懒猫独自贪婪地注视着水中鱼。鱼则翻着白眼,表示早已明了,我行我素而自在于水。画面没有明确区分水陆界线,以拟人手法,假借两种动物,阐明了一个世界的两种自在状态。居高者,专心致志、挖空心思地关注于临下。临下者,则低调平常,心不在焉而早已明了。这完全就是反差很大的两种造化应答。题款则有“渉事”二字,渗透出惨淡经营作品之用意,影射了于涉世之中瞥见世俗与非世俗、大自在与非自在、躁动与淡定的两种世界观。居高非高,居下而非下。
齐白石有一幅比较经典的小品《自称》,描绘的是一只有自知之明的老鼠紧抱秤钩而自称,可谓笔精墨妙,寓意深远,语重心长。现实中,能够自称的“老鼠”着实太少了。
甘于寂寞,安于清贫,乃为乐道之根本。
南朝宗炳所提出的“澄怀味象”、“以形媚道”,旨在导出借物传情达意,以小见大,彰显形而上,贴近规律的大道思想。所言的“媚”,是一种虚心而虔诚的托词,是做学问的一种态度。因为“道”很宽泛,大至无边无际,小至微乎其微,作为“道”的“粉丝”在追求“道”的同时向“道”靠拢的行为表现,因此,借用一个看似较俗的“媚”字也就不言而喻了。这个“媚”所透出的含蓄本身就是“雅正”。较之通常所言的“庸俗、低俗、粗俗、媚俗、恶俗”有着本质区别,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在小说《百年孤独》中对于“俗”是这样描写的:“像猪一样在‘光荣’的粪堆里打滚”。俗的根本就是形式滑、立意平、内涵浅、寿命短、品味低。
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艺术家透过作品表象而传导着更深层的思想,且能够给人以启迪,这就是形而上的“雅正”,也就是“澄怀味象”、“以形媚道”的本意。
有常皆习气,无常出新机;洗心先革面,简单不容易。
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蕴育出丰厚灿烂的中国文化,中国工笔画也就很自然地从中流淌出来。
凡是能够称之为作品的任何创作,就应该具有思想性的内涵存在。形式美固然重要,但也要有美的节制,要有自然规律依据,要有生活情节和细节的真实贯穿,要充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较为内敛的表现特点就是“含蓄”,含蓄本身包容很广,潜藏着胀力无比的能量,内美为君,外美为臣,内美由外美彰显而生,君臣相映生辉。工笔画的外貌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形式语言,语言的关键作用也就是阐述作品思想内涵。
近年来,围绕着中国画表现形式语言方面所展开的有关话题较多,显而易见,作为纯正的中国人,按照中国传统生活习惯,用自己民族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念和想法难道还有什么更别扭和不舒适吗?我相信再美妙流畅的外国语言不一定具有高超的思想观念!何况高超的思想观念不见得必须是由华丽词汇串联的。大象无形,大美无言,大音希声,世界上最美的艺术作品根本用不着过多的注解,所产生的共鸣显而易见。试想:掺杂着外国词汇的中国话,不见得外国人究竟能明白多少。我们需要吸取的是外来的且适合我们自己口味的精神营养,而并不是语言表达形式。这一点在音乐界还没有人嫌弃七个音符太少,提倡再加几个的。作家也没有叫嚣用国外的什么方式方法改良中国式的写作方法。我们目前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胸怀究竟空在哪里?还是牛克诚先生曾经讲得好,“民族文化的伟大振兴,又切实地焕发起那种如同汉唐文明时期昂扬、向上、激越、健朗的精神气候。当此之时,当此气候,工笔画,你要实现你的历史担当!”
面临当代中国画界尤为险峻的问题是:具体从事绘画者,传统文化底子薄,食古不深,营养不良,胸怀窄,眼界低,急功近利,怨三道四,个体修为不够高,更有甚者亦不过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做学问岂能守株待兔?没见过上苍掉馅饼。况且,古人以礼修身治国的文化为背景,崇尚雅正,上自君臣、文人阶层,下至庶民百姓的一种人生价值准则及审美理念,并放射为人格修养、生活方式及艺术创作诸多方面,垂范于后世,井然有条,广为尊崇。这种文化传承秩序似乎与我们有距离。因此,我们所要担当的问题根本,就是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文明精髓!而不是什么皮毛。欲成大器者,非集大成不可!
国家与社会的和谐程度与稳定状态,显现的是一种秩序,靠的是宪法、法律、法规以及民族生活习惯、文化水准和道德规范的贯穿程度。统一的思想、同一的认识、同一的步伐,就是审美准则。其中,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是承上启下的互补关系,七十二行各尽其能而井然,这种高度统一的秩序状态就是和谐。中国绘画依然故此!画面的主次、次辅关系,必须服从于大一统的整体秩序观念。因此,和谐状态之下的秩序,就是游刃有余的境界,“视之无法,而法自在其中”。
中国绘画的法眼在于对绘画本质认识上的清晰、明确且得心应手之时的会心感悟。糊涂模糊阶段所显现在作品之中的便是自我不成熟的摆动!
看过一回有关于抗战的电视片,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八路军首长跟日本军人谈判,日本军人表示要请客人入座,八路军首长立即回应道:“别误会!我本来就不是什么客人!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永远都是主人!”
由此引深,绘画也是如此。作者永远都是主人,所有的物象都是客体,客随主便嘛!决不允许反客为主!切切不可被形所困。放浪形骸,驾驭于有形之外而随心所欲,形而上便自然得以彰显。白纸对晴天,问心何愧之有?!
喝淡酒,品浓茶;闻小曲,植鲜花;赏明月,聊神话;闲无意,皆放下。
浓茶淡酒品喝,鲜花小曲植闻;神话明月聊赏,放下无意皆闲。
写生,是绘画收集素材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要寻找生活之中具有代表性的描写对象,要力求情景美、姿态美,考究经营位置,把握对象特性特征规律,注意疏密、聚散、开合、节奏等关系,要有研究生活情节和细节经验,这一过程就是原创的基本转换。时间久了,经验自然就会积累丰厚,眼力就会越来越高。其实,眼界高了之后,观察对象的方法也就不一样了。要习惯善于利用观察空间的方法为着眼点,只要空间合乎法理, 利用减法,减去合理的空间,那么剩下的便是对象了。
一堆肉,用人的骨架撑起来就是一个人,用猪的骨架撑起来就是一头猪,其中的筋骨就是构成的主要框架元素。
艺术道路上,正路最近,弯路最远。善于总结历代经典方式方法之中的规律就是正路,杂乱无章且没有规律可寻的野路子,属于偏路,也就是弯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