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详细信息 |
|
|
|
|
浅谈中国画中的虚与实 时间:2013-11-5 9:56:08 点击次数:3581 |
中国.成都市教科院 钟建平
455540425@qq.com http://zhongjianping.caaan.cn
中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曾说:“笔墨等于零。”其意便是说中国画以其作品中的虚与实来体现绘画的意境和内容,从而表达画家的审美理念、思想和情感。这也是中国画能立足于世界画坛经久不衰的客观真理。中国画中强调虚与实的体现与西方的绘画构图也有相融之处。中国画中的虚与实结合是作品表达意境的必要手法。
那么,中国画中什么是虚与实呢?
中国画讲究“实”以“虚”出之,“虚”以胜“实”。中国人习惯将‘有’视为实,‘无’视为虚,即“有画处是实,无画处是虚 。“虚”,即“虚灵的空间”,中国画中 “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这才是意境的最佳表现方式,虚与实运用得当至关重要的。比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面中就一位老渔翁坐在一艘小船上独自在寒江中垂钓的场景,画面中的人物、小船、和几条水纹就能体现出江面的空旷感和凄凉感,此为实;而画面大面积留白以为水则是虚处理。同时,人们在欣赏这幅画时就能很自然的想起唐代诗人柳宗元有一首绝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句文字为实,欣赏者的联想就为虚。而画家马远则是通过柳宗元的诗创作了这幅画。这也更加的证明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及诗画一体的美意。
在中国画中,虚与实的体现不仅仅是表现材料和手法中的有与无,还有意境中的虚与实。例如:齐白石的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在作品中除了山泉、蝌蚪及河堤之外根本没有青蛙,哪来的蛙声,更何况画面中的山泉也没有十里那么长。而画家是想表达当蝌蚪游出十里之外后,就变成了青蛙,蛙声是在十里以外才传出的。遵循的是大自然规律,把从蝌蚪变成青蛙的演变过程通过绘画和文学的综合手法展现给人们,也体现了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理解与热爱。在作品中蝌蚪是实,蛙声是虚,画是实,名是虚。虚实结合给作品以无穷的意境和想象空间。再比如:《踏花归去马蹄香味香》。作品中有一匹马在奔跑,而马蹄上萦绕着几只蝴蝶。只看画面就会给人无限遐想。蝴蝶怎么会围绕马蹄飞?这时欣赏者就会猜测,马蹄上有什么东西吸引蝴蝶,然后发现马蹄的香味。马蹄上哪来的香味?哦,原来是马踏春去了,带回来的香味。马为什么会去踏春?原来是馬的主人看到春天来了,鲜花争奇斗艳的开放了便骑着马踏春。这一连串的问题就会随着画面而联想到。而画面中简单的一匹奔跑的马和几只蝴蝶就是实,而主人骑马,主人和春天的景象是虚。这样的虚实结合便达到了画面给人的一种意境,让欣赏者去遐想在春天里,各种鲜花争奇斗艳的开放,各种蝴蝶在花间玩耍嬉戏的场景。相反,让我们大胆的想象一下:画中全是写实,什么都有,主人、鲜花、马蹄的香味,这时能让大家一目了然,画面就失去了很多韵味。也体现不出骑马者的‘归心似箭’的含义。
综合以上例子,我们不难理解历代中国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境历程和表达方式。在中国画中,虚实相融、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是艺术家表达情感和传播文化的最高境界,那种无限美好的空间遐想更是艺术家们回馈社会的崇高奉献。作为美术工作者,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除了工作,还应该在生活中尽可能深的去探索和发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