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详细信息 |
|
|
|
|
浅谈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时间:2013-11-5 10:41:00 点击次数:2963 |
成都市新都香城中学:钟建平
从教十八年来,我对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即要求教育必须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目的。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理解美和传播美等综合审美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编《全日制高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都做了明确的要求,即“在美术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目前,我国在“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这些课本既保持了各自的地方特色,但又在总体上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这些新编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了以艺术观和艺术综合修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美育——情感教育的代名词。
教育者首先对于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是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又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但我们同时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而且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更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包含着艺术却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
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审美教育。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要承担重要的作用。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像来滋养学生的意识。”
因此,我以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综合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判断、理解和表述能力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也就是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世界,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从而激发人们内心真的善良和爱。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高中生的年龄一般在十四岁至十九岁之间。他们已开始向入青年时期过度。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和特殊性。
因此中学阶段的任务,就是要一方面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美术创造任务,从而引导和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热情。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
形式,即可感知的一切要素。
美术作为视觉造型艺术,必然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感知美术,首先是对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的理解和认识。如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
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质感、肌理的不同美感等。
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便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被每个学生所感知。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认识训练之前,它们往往只是一种潜在的原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如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再比如:在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方面,每个人之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2.审美情趣的培养。
马克思说: “你如果想要欣赏艺术,首先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比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或者是一次校园风光的描绘,便可能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使命感。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令不少人着迷,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所以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欣赏作品、写生和I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
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
对事物美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中最初的表现形式。
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中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险恶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排斥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同时,在教学评价时还要改变传统的“一个标准”去套学生画的内容、形式,作品评价不作硬性统一,要因人而异,实行学生自评、互评,体现主体地位。教师点评时语言要幽默、精彩、风趣,让学生把你的点评听进心里去。在优秀作业上写“心灵手巧’’、“魔幻色彩”、“独具匠心”等给学生成功的喜悦;在表现一般的作业上写上“别泄气”、锄慢慢来”、 “相信下一张会很精彩”等激励性语言,相信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开放的导向、激励、反馈、调节作用,进而坚定学生的审美理想,牢固树立学生的进取信心。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不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和改造生活的实践中的各方面事物,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已经不只限于绘画了,美术的触角已伸向了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和服装设计等广泛的领域。培养未来劳动者素质的美术教育,理应在上述这方面发挥作用。新编美术教材中,列入了诸如纸盒包装,广告招贴、标志设计、壁挂设计、服装设计、折纸建筑等内容,都是为了教给学生实用美术的知识,并训练其进行实际设计的初步技能。这些内容的教学并不完全要求学生成为将来的设计师,旨在于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激发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愿望和追求。
宗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审美教育应该贯穿美术教学的始终,既要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又要使审美教育成为中学美术教育的一条主线,并用这条主线将视似独立分散的各课题联系起来,组成一部主旋律强劲的美育乐章。
现代教育的标志之一是教育终身化,学校教育与时俱进,美术课堂教学正由程式化向多元化、生活化转变。现代美术教学就应该更多地开放学生美术活动的空间,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让学生真正领会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分享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应把心灵的参与作为美育的主导,课堂应像和风细雨的春日,温暖而滋润;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育研究与课堂互动生机昂然。把美术教育的艺术与生命艺术合二为一,必将成为我们21世纪每个美术教师的毕生追求和精神理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