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详细信息 |
|
|
|
|
紅塵慧根——評李善單的繪畫創作 时间:2008-12-11 10:42:00 点击次数:7121 |
李善單先生是臺灣文化界、商界一位具有傳奇性質的人物。他早年畢業于東吳大學數學系,接受了系統的科學思維訓練。然而之後,李善單則醉心于佛教義理的研究,成為佛乘宗第三代法傳人,其佛學論著和活動在臺灣和東南亞地區頗有影響。
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佛教見解,李善單常以各種藝術的方式進行宣揚。他曾以“奇儒”筆名進行通俗文學創作,先後寫了十餘部武俠小說,被認為是禪風新復古武俠小說家。他在音樂創作及鋼琴演奏也很出色,2001年創作的鋼琴組曲《一個偉大宗教家的回憶》系列專輯,入圍臺灣第18屆金曲獎“傳統及藝術音樂類”。李善單近年來的經歷集中於繪畫創作的事業上,他在創作初期選取了他最熟悉的佛教題材,在摸索學習了五年後,開始了其獨特的“圖騰能量油畫”創作。
2006年11月,李善單在臺北長流美術館舉辦了他首個個人油畫展覽,廣受觀眾好評,被臺灣藝術界人士稱讚為“為(臺灣)現代繪畫注入一種屬靈的新元素”。
我對佛學乃是外行,對於各種佛教宗派意旨也基本屬於懵懂無知。相信,大多數的文化人士和普通百姓也是如此。然而通過看李善單先生的畫作,讓人對佛教、對於人生有了別樣的親切和感悟。李善單的“法界圖騰”繪畫與傳統的佛教繪畫有很大不同,那些內容深奧的、遠離塵囂的佛經、佛傳故事或是各種因果報應內容在他的畫作中難得一見,他的作品更具現代意味。更確切地說,他關心的不是去傳達佛教的原始教義,而是關心現代都市人對社會、對人性的認識和體驗。
以紅塵系列為例,作品分別表現“情人眼”、“告白者”、“光陰似箭”等主題,這些內容並不出現在特定的佛經中,也沒有特定的佛教用語與之相關。然而我們又分明能夠從這些命題以及畫面內容中感到一種廣義的佛教妙悟。藝術家以佛教的智慧和靈根來看待滾滾紅塵中芸芸眾生的思考、痛苦以及愛戀。作品中沒有傳統的慈悲為懷和普度眾生,多的是幽默情趣的機鋒和妙語。藝術家力圖表現一種樂觀、開朗和機智的禪宗美學,這是對唐宋以來文人參禪傳統的繼承,更是在現代都市條件下的一種大膽開拓。
“掛月系列”等從字面上似乎更與佛教沒有直接聯繫,然而從副標題如“看它紅塵千里,不如明月一輪”、“悟悟自在”、“贈卿明月共心情”等中我們看到藝術家是把明月作為一種精神境界的象徵,從而表達其超越紅塵、追求大自在的文化主張。我認為李善單這裏的佛教觀念是一種都市和現代人的禪宗,它不依傍任何的經典文字,而是直指本心,看似平易甚至有些戲仿和玩笑,實際上具有很高的素養和“情商”。他的作品取材和立意符合時代的脈搏,能夠讓更多人從中得到啟示和感發,這已經超越了宗教範疇。
在繪畫語言上,李善單追求一種強烈而生動的風格。他的作品大多色彩強烈,以大塊面平塗的方式進行表現。其絢爛的色彩一方面表現著人類無盡的想像力,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大自然和現代生活的無窮能力。李善單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表現非常簡潔,但是形體生動,線條流暢,許多評論家將之與馬蒂斯晚年作品相比較。我以為這是看到其作品中自然、隨性風格的緣故。那些看不清面目的頭像和綿軟的身軀不僅具有天真、可愛的形式,更表現了當代人虛空、悵然抑或是超脫的情狀。
當代中國一流藝術家都在思考如何使文化底蘊深厚的中國藝術在二十一世紀實現現代轉型並發揚光大。中國傳統思想自然是他們取之不竭的源泉,他們中的許多人也進行了積極的嘗試。一些華人藝術家也在用佛家、道家的思想做了大量實驗性的作品。更有學者以“都市禪”來展望未來中國的當代藝術實踐,可惜的是在目前符合這種既有傳統脈絡,又有當代都市情趣的藝術家及其作品還是非常有限。從李善單先生的思想和作品中,我們倒是看出了某些端倪。他的藝術沒有故作高深之態,而是承認我們存在於紅塵之中,承認其間的萬端煩惱。他沒有為我們設定一個虛幻的彼岸世界,而是用其智慧來啟迪我們的靈根、促進我們的情商。傳統和現代、鄉土的隱逸和都市的紅塵在他那裏契合在一起,那樣自然,那樣富有情趣。因此我們可以說,他開創的創作道路將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意義。
華東師範大學美術系副教授汪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