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联喜
中国画历史悠久,遗迹繁富。它的传统分别保留在古今优秀作品及画论中。谈及中国画之传统,研究中国画论,自然是长期无法回避的话题。
从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以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成为创作实践的主旨。而这八个字,既总结了前人之经验,也为后世制定了创作的指导性法则。“顾生思侔造化、得妙悟于神会”(唐李嗣真《读画品录》)。“惟观吴道子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入假手,穷极造化也”(《历代名画记》)。
不单绘画,书法理论亦求“假笔转心,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至妙间,神应思彻”(唐•虞世南《笔髓》)。“碑贵熟看,不宜生临,心得其妙,笔始入神”(清•姚孟起《字学意参》)。“学书在法,其妙在人,法人人可传,而妙必其胸中所独得也”(它•晁补之《鸡肋集》)。
由此足见书画之道,贵求神韵,孰不知神之所现乃性情所至。因此说,艺术是以情感表现为宗旨,与作者内心世界有着必然的联系。艺术活动是情感的活动,艺术作品是情感的产物。如果作者没有用激情去面对生活,就不可能出现打动观赏者心灵的作品。审美情感的穷乏,必将倒致作品感染力的弱化。“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微卧晚枝”(宋•秦观《春日》),足以说明情感活动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一、激情来自生活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家对大自然情有独钟,是因为大自然是艺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在画家的眼中,万物有其灵,草木有其情。任何客观形象都必然受主观审美的选择,而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更笼罩着主观感情的色彩。因此,对美的发现是要用“心”和“情感”的。
“感物而动,情即生焉”。画论自古就有“写景状物,触景生情”之说,画家在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之中醉心荡魄、情不自禁,进而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并借景舒情、借物传神、穷尽巧思、用心灵和机智创作出流光溢美的艺术作品。
正是这种情境交融的思维状态,才是真正激励艺术家去感悟生活、感触自然、感觉生命、垂炼升华、进行创作的直接动力。因此,只有在生活中丰富自己的情感、积累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使创作中的客观物象与主体情感进入“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一但把生活的情感元素变成激励创作的感情激流,让客观的间接感受变成主观创作的直接动力,通过作品量的积累去完成艺术感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先生,在其多年的艺术实践中认为“如何发扬民族艺术的独创性,是关系到一代艺术成熟的标志性问题”。他所主张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就是以一个艺术家独具的时代风采,现代的审美视觉,揭开了中国画史光彩夺目的一章,成为中国画开宗创派的“建构”大师。他能把“对黄土高原审美感受的完整与新鲜性同自己心灵世界沟通起来,神领意造,刊落其表皮,抓住自然灵气和生命与情感要素,呈现出物质的自然灵光及心理性内容”。他的“神用象通,情度所累”是对创作方法的高度概括,即可视是通真、可想是通情、可悟才能通神。当记者在一次研讨会上问及石鲁先生,您认为长安画派在创作中还需要什么时,他一字一句讲了六个字,探索、探索、探索,他才是将生活的激情转化为“艺术细胞”的天才。也正如他所言,“画者不经过生活的锤炼,岂能锤炼艺术”。艺术的美就是在大彻大悟中探索出来的。
二、神韵出于情感
在自然界,正是画家主观审视的原因,其笔下的形象已不是纯客观的再现,而是画家审美情感的直接传达。因此,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在感受作品中所描绘的艺术形象,而且也在感受和品味创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家的情感与修为能力、技法并不是研究的核心。只有经过心灵过滤后的素材,通过画家进一步锤炼,这时的自然物就被赋予了一个全新的、更诱人的具备永恒艺术魅力的创新本体。
一个精于艺术创作的人,其创作的艺术品无不是经过内心情感世界的志心观照而产生的,而一幅动人的艺术品,首先感动的人是艺术家,正是有这种冲动,才得以产生表现客观物象的神采之笔,这种神采之笔才能放射出了不朽的艺术光彩。
正如清代画家八大山人,后人论及其画是他情感的化身。由于国破家亡,他一腔悲愤,无处倾诉,便在其诗文书画中极力渲泻、尽情泼洒、恣肆勾勒。一颗树枝叉清劲,一块石冷峻苍凉,一只孤鸟两目寒光,在大片空白中,似乎都能感觉到寒气逼人,这无不是他人格精神的写照。他创造了狂怪奇崛的艺术,可谓独步古今。
我的导师刘大为先生创作《晚风》时就说“是毛泽东主席把中国人民带出了火坑,创建了一个独立的新中国。是邓小平同志把中国人民带出了贫穷,建立了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我怀念毛泽东主席,但更敬佩邓小平同志。为此,一定要创作一幅表现他老人家形象的作品,以纪念这位为新中国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传人”。正是这种真情实感和创作热情,才使《晚风》这幅作品在建党七十周年全国美展上风采照人,透出了一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幅具有新时代魅力的典范作品。纵观艺海,不少大师、不少画家,其作品之所以神采奕奕,生动感人,也无不是画家情感所至,神韵集成。
三、情感重在积累
情感源于生活,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现在,我们不少画家们仍然重视生活体验,不断在生活中丰富自己、积累素才,并且善于把生活中情感的浪花花聚集成感情的激流,让这种激流变成创作的激情和动力,再把这种激情熔铸进再现生活的艺术作品中,从而使作品达到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
石鲁先生在生活中就体会到:“要真正懂得世界,就要潜入时代生活的深处,用生活点燃的创作热情去孕育艺术细胞,以期有朝一日点石成金,提炼出属于自已发现的美,表现出其本质”。他还说:“画家的艺术气质,艺术个性和艺术特色,只能由时代生活来铸造。有志向的艺术家,由于在命运上与人民内在本质的一致性,在心灵深处印上了情感的烙印,日后受到提示和启发,便会激发出创作灵感的火花”。这也足以说明先生对情感积累的重视。
创作实践告诉我们,注重师法与造化,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为自己积畜内功,打牢艺术创作基础;到生活中汲取灵感,使其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从中感受无尽乐趣,这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的必然之路。
画家正是通过富于情感和生命的艺术形象来表露他对自然、社会的体验和认知的,并通过画面的神韵来展示作者内心世界。因而,真挚、丰富、强烈的情感升华正是一个艺术家应具备的品质。艺术家应较之一般人应更富于激情,更热爱生活,更珍惜生命,这才是创作所必须的情感过程,并用真心、真情、真诚创造艺术,大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