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详细信息 |
|
|
|
|
施正——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杰出传承者 时间:2008-1-10 15:23:18 点击次数:5807 |
施正,字半溪,1944年出生于浙江乐清。少年嗜画,偏好水墨写意,极为推崇徐渭先生之水墨大写意。后深悟欲达前人之高度,必取性于书道之力,笔墨造化之功,画者知书,自古皆然。故辍画而学书,临池用功,初学隶书,尤其潜心于隶变之法。得力于《汉三公山碑》、《龙颜碑》、《石门铭》等碑本,领悟书体演变期中拙朴奇古之趣,力求融会贯通,自然蜕变。在用笔上,他极重米南宫的“得笔论”与笪重光的“圆劲说”,从中领悟用笔的内涵精神,求取笔墨的神韵正趣,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风。在数十年的书学生涯中,先生素以探索者自居,即不喜因袭前人形壳,也不愿重复自己的迹像,而是从不断的变通中走过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开始作画,从白描法入手,朝夕揣摩,勾勒不辍而心领其乐。逐渐以写代描,神似为上,以几十年深厚的书法功底为基础,将书之笔意相融于画,并且诗画相联,直接抒发作者的心声,诗、书、画、印浑然一体,具有浓厚的传统文人画之风采。
他在传统文人画的笔墨、造型、构图等方面在继承中有所突破和发展,体现了老、辣、奇、险的审美特征。使作品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力,而在精神内涵中又透露出独立傲世的强烈个性。他的笔墨功底和对传统文人画的深刻理解,以及作品呈现出的气质都是第一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同时代的其他画家很少能与他匹敌,这使他具备了成为文人画大师的先决条件。
艺当文为先,他深谙翰墨书画不仅靠苦练,更重要的是借助于文学素养,学问与艺术的结合才能妙悟神通。近年来他不遗余力的从事书画理论与古诗文的研究。并潜心著述,先后著有《临池随笔》、《试谈书法艺术中的用笔》、《从十二月帖看王献之书艺之独立价值》和《丹青奇气发于诗》等文章,均显示了他在艺术上的独特旨趣与严谨的治学精神。2000年,收集由先秦至近代各个朝代的的题诗、题画诗和题书诗三千余首,题联、题名二千余例,编成《历代书画题咏录》。至2001年,又精选清代画家三百余人的咏画、题画诗编成《清画家诗汇编》。
成就极高的传统文人画大师除了自身深厚的文学、诗词、书法优势,还十分注重儒、道、佛诸家思想陶冶下的“人品、才情、学问、操守”的修炼。其高雅的审美格调、高深的全面修养,功力精深的书法全面融入绘画,才使文人画达到中国艺术的高峰,将人带入一个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这些作品经历史考验而愈发光彩照人,其艺术感染力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而经久不衰。
在金钱第一,物质至上的当今社会,如何保持君子之风,达到与古人心意相通是比掌握书画技巧更难的事。先生平生不喜交际,不善应酬,淡泊名利,生活检朴。更视书画为生命,坚持自己的艺术思想,在西风日渐,国学衰落的今天,坚守书画同源之理,师法古人,宁做默默无闻的隐士,也不愿迎合潮流成为名家,
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画如其人,先生矢志为梅、竹写照,先生画梅,喜画雪中之梅,纵横于岁寒之时,凛然于冰雪之间;画竹,喜画风中之竹,刚洁扬风,隔尘绝俗。借物写心,意在象外,愿以毕生之功,追求笔墨书画艺术之神韵,更以深厚的诗文功底成为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杰出传承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