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详细信息 |
|
|
|
|
尽精微,致广大——解读半溪翰墨 时间:2007-12-13 11:25:45 点击次数:5254 |
半溪先生,我是先见其字,后见其人。早在八十年代中期,“柳川书画学会”作品展在温州市展出,我看到一幅“天地乘龙卧,关山跃马过”的对联,是半溪先生写的,笔力劲健而节奏有致,墨色枯润合度,此书碑隶掺合,形态奇古,我驻足观赏良久,留下深刻印象。之后,又观赏到半溪先生在台北市展出的书法作品集,千姿百态,俨然大家风度,驰慕之心油然而生,于是专程造访了雁云堂,与半溪先生谋面,交谈之下,得悉先生是一位富有学养的艺术家。 先生沉静寡言而言必有物,不尚空谈,从不自我夸耀,有谦谦君子之风。对书画悟性过人,幼时受先人影响喜爱绘画,继而深悟国画中骨法用笔应从书法中得之,故由画转而学书。先生学书非同常人,重在取神遣貌直探书法中之灵魂——笔法。在笔法的锤炼中抓住圆、劲二字深下功夫,他服膺于米南宫的“得笔论”与笪重光的“圆劲说”,在这二则名言上玩味悟解,求取笔墨的神韵正趣,故在先生诸多书作中随处可见其圆劲二字的精魂所在,并常以偏侧斩截之笔而取圆韵。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神、情、意的融和以至达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我们可以从历代许多名作中证实这一点。半溪先生在书法创作中极重意的运用,善于以文领异,用文辞的意境启导激情,触发创作灵感,追求运笔、结构、行气时因文而异,以情入书的超然入化之境。他在早期所书“岩花开太古”五字中立意于高静古朴之气,行楷中隐含隶意而雄浑厚重,如铁石铸成,亘古不摧。又如郑板桥题黄慎“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老树根……”一种残碑断碣的金石味与倾斜欹倒的奇境隐约在字里行间见到。另如近年所作的“金蛇狂舞”四个狂草大字,他在长达三米的巨幛上挥洒,那仰首腾空气势,笔走龙蛇,令人目眩心跳,惊叹不已。缘何几根抽象线条能产生如此大的震憾力?不可否认,作者在善于把握情感与笔墨交融中达到的境界升华。 先生书法,取法其上,但不扼于法,重在取其境与韵,在创作中他既不喜因袭前人形壳,也不愿重复自己的迹像,而是从不断的变通中走过来,故在其书作中,找不到与古人雷同面目,但从其用笔轨迹,不难发现传统的承传,他是在掌握书法三味的基础上大胆展现自我个性与时代精神。我们应该看到,半溪先生的书法不仅是形迹上多变,应透过表象,窥其心灵,探索其创作时之心态,体验其精神所在。 书画同源,而分流之后仍然血肉相连,赵松雪、郑板桥早已阐明书与画笔意、笔法相通之理,半溪先生亦早已悟出此理,近十余年来书画交融,皆入高境。我们从他的《梅竹双清集》中,不难发现在其运思挥毫时,意在乎写,而不在乎画,脱尽描摹迹象。但我们又要见到半溪先生画作动人之处,用笔固然是主轴,而对水的妙用促使墨气、墨韵达到极致,加以他那布局、题识上的戛戛独造,令人把玩不倦,百看不厌。 先生的水墨写意宗法于早期“禅画”,侧重于风神骨相。他的画风既不同于一般文人画的规范,也有异于不假思索,狂涂乱抹的所谓墨象,而着意于有法无法、随意不随意之间,看似逸笔草草,然笔、力、意皆重。概言之,他的写意画是借助书法的笔法变异与造物形象的融合,在变通中求取笔墨意境的升华。 在历代写意画中,他倾心于几位别有创意的精英人物,一是开创大写意画派,以狂草法入画的徐渭;一是倡导“法与何立,立于一画”之说且能变法无常的石涛;另一位重要人物则是金石书画大师吴昌硕。他深以为:“文人画延续到近代,吴是真正把金石味、书卷气融入到书画中的唯一大家。”在近代画坛中,他对齐白石的衰年变法与潘天寿那种独步古今、绝无仅有的画风、书风深为叹服。 先生的画艺主力于梅竹而略涉山水,他认为梅最宜于抒发各种不同的笔墨情韵,故在梅上用功最深,变异也最显。《独立》一幅是其雄强一路的力作,下笔神速且内蕴拙劲、敛劲,无多笔墨却有一种得纵横时欲冲天之势。另一幅《醉雪》是用巨笔、阔笔纵肆回旋而成,飞动清刚,泼而见笔,狂而不怪。画中既具墨色的酣畅,又有水份的淋漓,匠心独运,堪称佳构。先生画梅最喜画根、画“黑”,千秋古雪,根盘太古取其苍韵也;万梅从中,铺天敝日,非黑而不能尽其意也。试看《太古雪》、《香深如海》之造境尽得此中妙趣。先生早岁擅以纯黑作画,笔所到处,不假修饰,然古趣盎然,如《问梅》、《玉石枝头横古春》都属此类之作。尤为画中题跋各尽其妙,或洋洋洒洒,或一字排开,可贵者巧与画合也。 “尽精微,致广大”,用先生的话说,不入精微,焉能广大;不致广大,焉能精微。真探索者语。 半溪先生在学艺生涯中走过的路是深邃曲折的,他起步于画,为画而学书,兼而学印。然而,艺当文为先,他深谙文为先的义理:“翰墨书画不仅靠苦练,更重要的是借助于文学素养,学问与艺术的结合才能妙悟神通。”(摘自《丹青奇气发于诗》)。近年来他不遗余力的从事书画理论与古诗文的研究。并潜心著述,先后著有《临池随笔》、《试谈书法艺术中的用笔》、《从十二月帖看王献之书艺之独立价值》和《丹青奇气发于诗》等文章,均显示了他在艺术上的独特旨趣与严谨的治学精神。尤以《丹青奇气发于诗》一文,阐述历代诗、书、画的神理关联及其一脉相承,洋洋洒洒数千言,文笔精练,敷陈备赅,足称艺坛重要文献。同时收集由先秦至近代各个朝代的的题诗、题画诗和题书诗编成《历代书画题咏录》,后又编成《清画家诗汇编》。 “于境知足,于学知不足”。书画,作为中华民族之国粹,作为一门既高深而内涵的东方艺术,他认为自己将永远是一个探索者。“宏观探道,察微求真”,这便是他艺术生涯中的最高旨意。或许我与半溪先生有相通之意,或许我是一个能理解求索变创之艰辛的人,欣逢先生书画集出版之际,嘱制此文。
甲申春,云谷先生岁逢九十作于蓉竹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