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行斌 |
|
|
|
|
新闻详细信息 |
|
|
|
|
金石派大家--行斌雄厚的画外之功 时间:2007-11-23 12:32:49 点击次数:4602 |
作为深通小学,精通国学,集收藏,鉴赏、赏石及诗、书、画、印于一身的他其博学和素养是有目共睹的。他在佛学大师、书坛巨擘赵补初为他亲笔题写的“丑石斋主人”书斋中临池不辍,对艺术特别是诗、书、画、篆刻孜孜以求,悉心研究,成就斐然。我国国学大师书坛巨星启功先生在观赏他的书画篆刻作品时,激动不已,亲笔为他写下了“书画开新名艺坛,印刻破尘光五洲”的著名诗句。艺术之功可见一般! 行斌走着一条极富传奇色彩的艺术道路。首先他经历了长期的艺术和生活的准备。而正是这种准备,艺术的深厚性方面他大大超越前人和时辈:自小生活在家庭出身不好(地主)和生活的困窘中:朝不保昔……无端陷害、指责……甚至出入生死之境常常伴随其身,这一切使他与生具有的孤傲不逊,刚直不阿的个性得到了锤炼。加之长期工作和生活在由于“艺术”而招致的“冷眼”……妒嫉……“酸咸苦辣”……以致一言难尽的“人为”的“险境”中……。无形中锻就了他坚毅的性格和处变不惊、梗概多气的情怀,而这正是行斌之所以能成长为一代大家最为可贵的内质。他的艺术不过是这种精神的情动乎中而形诸外而已。也与这位金石派大家,在砖石上篆刻——“钝刀硬入”以及势空前古的艺术性格是相为表里的。其次是他接触得最早的恰恰是许多人所未接触或接触得较晚甚至梦寐以求的。这就是他接中国上古文化、上古艺术的直觉感受,一种深厚的历史感,悠远感。“…… 启蒙学书承家训,鼎铭为镜探篆韵。手摹心追十九载,千岩万壑一点通。……”以及“书体独特文辞长,金石古气掬华章。天就神工史料丰,远古风韵四海扬。……漫道千年失旧境,我迷宝鼎入梦频……”(行斌诗•《咏毛公鼎五首》)。这种对远古的中国艺术朴拙天然美的深切感受和理解对行斌的艺术起着某种决定的作用。“……五百铭文势磅礴,狼藉错落似星河,又见公孙青萍舞,若有若无影婆娑……”(行斌诗•《咏毛公鼎五首》)这种朴 陋古拙金石风味的审美感受正是行斌艺术的灵魂所在! 他幼承家教,聪慧好学,少年时即有“美术家”的外号。他的才华和学识决定了他对“文”的追求、对“雅” 的向往以及对“正统”的钟情。少年便以《老子》、《庄子》、《论语》、《唐诗三百首》、《宋词》等为日课。在中国画研究院学习时又对《中国美术大纲》、《西方美术史》、《美术历程》等进行扎实系统的学习。这种看似简单的过程却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国学特别是中国古典哲学及美学的基础。同时,先是十年如一日地临习汉印(多在砖上刻),继而又是十年如一日地在汉印与古玺中寻找突破口。 学书从古篆入手,真、草、隶、篆皆好,而以楷法和篆书特别是榜书最精。并在大师鼓励下大胆将篆籀及行、草笔意用之于山水画创作。从而造就了他从金石——书法篆刻——诗画的独特艺术之路。再就是:由于机缘所赐,在他走过的艺术之路上,从启蒙到成长都有幸得到王个移,刘海粟、陆俨少、叶浅予、董寿平、启功以及闫振堂等大师的指点和亲授,这一切便决定了他的成长与众不同——起点比别人高。 在与大师们的交往和请教学习中,他不仅学到了大师们的艺术理念、笔墨技法,还深悟到了他们的艺术哲学思想。这对他的学养的全面提高,书画篆刻艺术的创新,特别对坚定他的艺术道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然,这其中正是王个移,曾在行斌学画之初,全力主张他走金石派一路的!
丁亥初冬 古默此文于海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