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详细信息 |
|
|
|
|
气脉畅达、浑然天成 时间:2012-3-19 10:52:18 点击次数:7578 |
气脉畅达、浑然天成
——胡刚先生的山水艺术赏析
唐世和
生活给予画家多少,画家就会以个人的良知赋予生活更多的回报。山水画家胡刚先生阅尽祖国山川,目饱前人奇迹,在从事山水艺术不是很长的时间里,笔耕不辍,创造了大量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引人入胜的山水画作,在带给人们众多宝贵精神食粮的同时,彰显着鲜明的艺术个性。
一、浑厚苍茫、大气磅礴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成熟最早、理论最为丰富的一个画种。明代董其昌等人曾以历代山水画名家为线索创立了“南北宗”说,尽管后人对此有过许多争议,但由此建立的地域文化传统则是一个不争的理念。胡刚先生长期生活工作在南方,温润秀美的自然景观、温文儒雅的人文环境铸就了他内在的精神品格,决定了他的作品的细腻清秀的南宗体系。但异地画风的借鉴与吸纳也同时使他的作品融入了北宗一路粗犷厚重的艺术特征。这样就使他的许多作品具有了一种南北合璧的浑厚苍茫、大气磅礴的艺术品格,如图1、图2、图3等。其中图1是以高远法的构图形式,使画面呈现出层林叠嶂、葱郁苍茫的艺术效果;图2是以平远法的构图方式,使画面获得了豪迈奔放、气吞山河的壮美意境;而图3 则是以浓墨重彩的方式,塑造了一个粗犷厚重、质朴憨实的人文意境。胡刚先生这种融合南北的画风,是开放的思维打破地域界线的必然结果,更是他追求艺术时代性的具体体现。
二、酣畅淋漓、雄强霸悍
同样是南北画风的融合,而不同的笔墨建构却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给人以不同的艺术感染力。近现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曾在笔墨运用方面提出了“五笔七墨”法,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画坛。但倾心做学问的同时,往往也容易钻进牛角尖里,他在提出“五笔七墨”的同时,又提出了“法备”和“一画无三法则不称其为画”的主张。事实上是没有人会用一两种方法去作画的,也不可能按“法备”的规则进行艺术创作,每一位成熟的画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语言方式,他们会按表现内容的需要采取相应的表现方法。胡刚先生的作品多以一法为主,兼顾其他诸法,收到了整体统一,酣畅淋漓、雄强霸悍的南北合璧的艺术效果,如图4、图5、图6等。其中图4是一幅采用泼墨之法建构的山水画力作,收到了水墨洇发、酣畅淋漓、和谐统一的画面效果,而少许的树石点景运用的勾皴之笔,也同时增加了画面韵味。如此浑洒自如的大写意泼墨山水是当今画坛所不多见的;图5 是以勾皴之法描绘近景和中景山石,而远景则采用了泼墨、泼彩之法,去掉繁琐点景,凸显整体大势,收到了画面洗练、主体突出、骨力雄强、威严高耸的艺术效果;图6是一幅泼写结合的山水佳构,用笔豪放、用墨泼辣、虚实相生、层次分明,呈现着一派豪迈大度的气势。在此类作品中,作者着力于一种雄强霸悍的意境营造,这种营造既是画家深厚功力为内容所用的具体体现,更是画家艺术修养,美学追求的真实展现,与那种水墨至上、形式至上的时尚观念拉开了本质性的距离。
三、清韵娟秀、飘逸儒雅
南北宗体系是南北方的地域文化符号,尽管开放的思潮在逐渐模糊这些文化符号的形式特征,但内在本质上的文化精神是无法改变的。尤其当下倡导的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和一些致力于构建时代的地域文化标识的有识之士,也必然会让这些符号特征变得越来越鲜明起来。由此我们看到,在胡刚先生的创作意识和个性风格的追求中,都更加强烈地体现着这一理念。他的此类作品,有的清丽娟秀、淡雅飘逸(图7、8),有的恬淡朦胧、虚幻空灵(图9、10),有的则是点景精到、生动自然,令人有盘旋入境、临渊沐浴、卧榻神游之感(图11、12)。这些作品不但形式感强、意境深邃,而且鲜明地展现了南宗体系的优美格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来自写生的疏淡、简约的作品,还同时展现着传统文人画的精神气质。图13、14两件作品都是以逸笔书写的方式完成的,其自然帅真之气,既是作者对大自然的心灵感悟,又是画家追求超脱的情感抒发,充分展现了艺术家闲适恬淡、不为功名仕途的内心世界。图15是以疏松、简约之笔,建构的一幅疏朗明快的山水画作,画面景物疏疏落落,松而不散,层层叠叠、平中见奇,其笔精墨妙、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正是其文人气质的真实写照。
四、气脉畅达、浑然天成
中国山水画理论多、方法多、若逐一实践,是一辈子也进行不完的。胡刚先生曾为政府官员,又是摄影艺术家,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善于从现象中看清本质,从全局中抓住重点,因此,他的山水画创作一入手就紧紧把握了前贤谢赫先生的“经营位置”和“气韵生动”这两个具有全局意识和统领地位的重要理念,在整体布局上他首先做到了宾主有序、虚实分明、呼应得体、开合有致,然后再通过个人独到的气脉建构让大自然之气流动起来,形成了山间云雾缭绕,江河水汽蒸腾的漂漂渺渺、浑浑莽莽的艺术效果。气韵理念的这一运用,既起到了分割画面、联系景物的作用,又有营造气氛、统一画面的功效,因此,让他的山水艺术进入了一景一世界、一画一乾坤的佳境。与此同时,他还触类旁通涉猎诸法,在充分发挥笔情墨韵塑造形象、传达思想的同时,增加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古人的“气韵生动”之说,有多种理解方法,既可以认为是大自然的流动之气,又可以看作是笔墨的节奏和韵律,还可以理解为整体布局的开合走势,更可谓画品与人品的统一。北宋美术史论家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一书中提出了“气韵非师”论,意思是说,传统“六法”之中五法可师承,唯“气韵”一法则不能。书中指出:“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蜜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这里所谓的“生知”,是指人的先天禀性与后天修养。此论意思是说,气韵,在于人的本性与能动性,不能巧取,也不是靠下功夫所能得到的,只有气质与修养形成自然融合,才能让人们不知其中的道理和非刻意的追求中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这样,就把气韵这一概念提高到人格的层面上来了。于是,他进一步论述到:“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胡刚先生心性高洁、情感细腻、外柔内刚、做事执着、天禀一副艺术家的才气;为官受人敬仰,为艺令人尊重,博学广积,学养丰厚,后天的综合素质然严一副大艺术家的本色。其人品艺德构成了“气韵非师”所要求的“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的境界,同时更让他作品的整体面貌呈现着“气脉畅达、浑然天成”的境界。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胡刚先生的山水艺术能达到如此境界,是胆识和智慧让他从一种艺术领域进入到另一种艺术领域,是学识和才情让他在不断超越中得以精进,是人品和艺品让他在短短几年的艺术实践中有了今天这样显著的艺术成就。
20102年2月24日
|
|
|
|
|
|